葉幸子
摘 要:在現代家紡設計中,吉祥寓意圖案能夠給人帶來美好的加劇體驗,其圖案不但要具有對生活的熱愛,還能體現出一種吉祥的寓意來。通過對傳統吉祥寓意圖案內涵的分析,為了提高家紡設計作品的品味,結合當前需求情況,探討了傳統吉祥寓意圖案在現代家紡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家紡設計 傳統圖案 吉祥寓意 運用
一、吉祥寓意圖案的內涵
圖案是一種人們的崇拜,也是一種圖騰,是對某種器物的造型結構、紋飾、色彩等事先設計好,并且要進行工藝處理的施工方案。傳統圖案是我國流傳下來的祥云紋、麒麟、植物紋等圖案。而傳統吉祥寓意圖案則主要包括了鴨紋、番蓮、鴛鴦紋等等。一直以來,傳統圖案都洋溢著強烈的精神內涵,保持著一種達觀向上的精神。它是一種民族精神,主要是在藝術中體現了一種民族性格,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創作出的具有“祥瑞、吉利”寓意的裝飾圖案,是勞動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樸素的表達,產生于民間豐厚的土壤中。我國家紡圖案設計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不但能夠體現出一種吉祥的寓意,還能表達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而在現代家紡圖案設計中運用傳統吉祥寓意圖案,不但能夠代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能夠表達出美好的寓意。
二、如何在現代家紡設計中運用傳統吉祥寓意圖案
(一)古為今用,弘揚民族圖案的傳統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如象征和諧幸福的吉祥圖案“五福捧壽”,就是奧運吉祥物“福娃”延生的一個群眾基礎,而傳達源遠流長、相輔相成、生生不息的“盤長”也是一種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寄托。因此,從傳統吉祥圖案的創作造型、元素精神意蘊去尋求靈感,巧妙利用其精神意念和現代手法相結合,能夠反映出一種厚實的文化底蘊。而在家紡設計中,運用傳統吉祥寓意圖案,保留傳統圖案所傳達的特定信息,把其精神意蘊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在形式上注入時尚元素,與當代社會文化背景相融合就能創造出家紡圖案的新形式。
(二)不囿于傳統的樊籬,拓寬設計方法與思路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化時代,在多元化審美需求下,現代家紡圖案設計要不囿于傳統的樊籬,弘揚傳統吉祥寓意圖案,同時也要拓寬設計方法和思路,吸取和借鑒西方藝術流派的營養。如:中國民間中的剪紙、年畫、扎染、蠟染、挑花、刺繡、編織、皮影、雕刻、泥塑、彩繪、漆器、玻璃、陶瓷等等,其圖案、色彩都是很美很經典的。若用借鑒和重構的手法,或加入一些西方藝術流派的一些畫面的處理手法和元素,如:風格派、解構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等,從而實現多元融合的目的。中國經典的吉祥圖形與西方各藝術流派元素的結合,及現代手法的處理,既保留了原本的寓意與特色,又貼近民風審美心理,又可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以往被視為“土氣”、“俗氣”的圖案,會變得更富于現代氣息和強烈的民族特色。為了實現多元融合,以國際化形式語言來表達,吸收西方藝術流派的營養,用中國文化精髓,把吉祥符號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現代家紡設計中,是打造現代家紡圖案的重要方法之一,使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
(三)突破傳統設計思維模式的束縛,倡導現代表現手法
我們遵循現代人審美的標準,可以改變一下傳統元素表現方法和表現的材料,如將一些已有的傳統吉祥圖案的形態,在二維的平面內依照現代美的形式法則和一定的秩序進行分解、組合,從而創造出全新的形態及理想的組合方式、組合秩序,讓傳統的圖形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但又延續了傳統文化的“意”和“神”。比如傳統吉祥圖形相對比較繁復鎖,而我們可以用提煉概括的手法,用現代構成中的點、線、面元素進行表現,傳圖吉祥圖形的現代感就會加強。或者我們保留原有圖案的形,利用打散重構的原理進行新的組合,讓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得到更新和拓展。在色彩方面可以結合現代流行色的配色方法,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使家紡產品能賦予濃郁的現代氣息的同時又保留傳統圖形的經典。在材料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市場上布料的生產工藝及材料都有很多的種類,傳統圖形也可以結合新的生產工藝,塑造出新的古典美。
(四)遵循家紡設計原則,打造中國特色的家紡產品
在家紡產品多元化的今天,傳統吉祥寓意圖案延續和發展中碰到的問題不可能一次性完整的解決,只有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才能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現代家紡設計中,不但要體現設計的民族性,時代感,還要遵循設計原則。將古老的民族經典與時尚流行相結合,必能使我國家紡設計在世界家紡中獨樹一幟,綻放出中國文化特有的東方魅力。
三、結 語
在家紡設計中,一針一線都能體現出傳統吉祥圖案設計的內涵,都能表達出美好的吉祥寓意。同時,也能向人們傳達一種吉祥之美的含義。因此,在保留其原有的設計內涵的基礎上,要推陳出新,創新家紡圖案設計手法,從而使現代家紡設計能夠更加豐富多彩,傳承我國古代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普,黃靖.現代平面設計中傳統書法的應用[J].美與時代(中),2011(06)
[2] 曹世鐸.中國現代纖維的藝術精神[J].青年文學家,2011(12):76-77
作者單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