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瑩
摘 要:互聯網的誕生,打破了先前大眾媒體主導信息傳播的局面。信息面擴大,信息交流跨越時空限制,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信息的接收者與傳播者可以完成即時對話,諸如此類優勢成為互聯網迅速普及的關鍵。然而面對這一新興的網絡傳播方式,我們還應持有更多的審慎態度,以減少或避免使用互聯網所產生的破壞和威脅,以及第三方對用戶造成的隱私侵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研究SNS社交網站巨頭Facebook自2004年成立至今,十年間所遇到的幾次隱私侵犯風波以及防患的必要性。
關鍵詞:傳媒;社交網站;SNS;隱私侵犯;Facebook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2-0030-02
Web2.0的時代,更新了Web1.0時網絡信息由大型門戶網站獨攬一面的局面,信息傳播的主導權落在了用戶自身。普通網民擺脫被動接受的窘境,用戶們傳播信息的強烈需求得到滿足,擁有了更加真實的應用體驗。被冠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現實世界人際交往的延續”的社交網站,同時以實名制為特點,革新了從前網絡人際交往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真正實現了虛擬——現實——虛擬的過程,擴大了人際交往范圍,提高了效率。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互聯網用戶已超過30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40%。其中,社交網絡用戶占到17.9億,預計2018年將達到24.4億[1]。
一、社交網絡隱私問題分類
隨著使用互聯網進行各種商業、娛樂活動人數的增多,網絡安全逐漸成為不可小覷的問題。據調查,僅半年內,就有57.6%的網民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遭遇病毒或木馬攻擊[2]。
作為第一批在多媒體媒介包圍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追求言論自由,優先選擇在開放的大環境下生存;企圖創新,同時自我評估虛擬世界的人際關系;追求高速、追求效率;寫博客、上傳視頻、創建個人資料,但與此同時,卻以犧牲個人隱私為代價。時代正孕育著像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絡,使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社交媒體存在的隱私問題大體分兩類:第一,由于互聯網用戶在社交媒體透露更多個人信息,并伴隨著大量支付平臺的綁定和聯系,存在信息泄漏的安全隱患。2014年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即時通信類如QQ、微信等社交媒體覆蓋率達到89.3%,QQ空間、人人網等社交網站滲透率占到61.7%、43.6%的網民使用過微博[3]。
尤需注意的是,黑客正是利用了社交網絡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通過收集挖掘社交網絡真實性很強的用戶信息,形成社工庫,散播惡意程序、釣魚欺詐信息等。2009年3月30日,瑞星公司作為國內最大的反病毒企業發布《網民隱私與社交網站安全報告》,其指出,我國網民的個人隱私泄露情況堪憂,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歸結于“木馬病毒小規模竊取”已逐漸演變為商業公司有目的地收集。方式是商業公司誘導網民泄露其隱私,而后加以記錄整理并從中牟利。當不法商戶通過欺詐行為傷害了用戶人際關系網中的人際信任,其產生的后果和影響力將不言而喻。
再者,社交媒體的特點即公開與分享,而這恰與用戶對隱私的保護相矛盾。公開性與私密性共存,進而對所發布信息的受眾的不確定性,成為社交媒體環境下的新問題。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有選擇地針對某一人或多人進行對話,聽眾在多數情況下是可控的。然而在虛擬世界,尤其是社交網絡,選擇公開分享信息,有形的“聽眾”變為無形的“幕后”,信息對焦在熟識的同時,也會被陌生人獲取。過去,我們會向不同人展現不同形象,我們并沒有欺騙誰,只不過向不同的人講述真相的不同部分,現在我們則對所有的人說同樣的話[4]。 信息傳播效率增加,傳播范圍延伸,卻使社交媒體用戶對信息的不可控感增強,隱私安全岌岌可危。
二、社交網絡隱私問題研究——以Facebook為例
(一)曾是美國訪問量最大的網站:臉書
在2010年1月至11月這十個月期間,Facebook憑借8.9%的占有率占據了美國互聯網流量。Facebook首次超越谷歌,成為美國訪問量最大的網站。如華盛頓郵報所言,這是互聯網應用轉型的里程碑,是關于如何獲取新聞、如何進行社會的社會變革,有論者即稱這是互聯網最具意義的轉型,從搜索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5]。
根據Facebook官方數據,2014年平均每天有8億多的活躍用戶。作為世界第一大社交網站,Facebook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增強聯絡與互動的平臺。然而,它也構成了對用戶可見與不可見的隱私威脅。
Facebook.com是由哈佛學生Mark Zuckerberg成立于2004年2月、全球發展最快的社交網站。2005年,Facebook成立使用一年后,兩位外國學者Jones和Soltren意識到它在隱私分組設置及訊息收集上的巨大漏洞。但直到兩年后,Facebook的用戶密碼依然沒有在發送途中得到加密,這意味著這些密碼可以輕而易舉地被第三方破解。二人隨后指出,只要用戶沒有特別選擇免除請求,Facebook便可隨意收集用戶資料。2007年9月,免除請求的選項不再可用,但資料收集政策卻被強行保留了下來。
盡管Facebook一直在重申隱私的重要性,可在它成立的前三年并沒有限制用戶資料只能對朋友開放這一選項——除非該用戶特別選擇個人資料不允許被他人搜索,否則即便是受限制的資料,也可照常出現在搜索結果中。直到2007年6月,這個漏洞才被最終修復。
(二)隱私問題糾紛
2006年9月,Facebook推出“新鮮事”,其用途是展示用戶朋友的在線活動軌跡,包括上傳照片、與某人成為朋友、給某人留言等等。盡管這些新鮮事中并沒有個人隱私,但這樣近乎侵略式地令所有友人可見的公開展示,使人們有被強行曝光和侵犯之感。于是,近70萬用戶在同年公開反對Facebook的新特色“新鮮事”功能。其結果是,Facebook宣布,將允許用戶有選擇地將最新動態上傳至“新鮮事”,并由用戶決定接收這些動態的對象。2013年10月,Facebook改版更新,對用戶隱私設定選項做出變更,移除了部分功能。這意味著今后任何Facebook用戶都可以在搜索欄輸入名字,找到其它用戶的網頁。這項設定原先意在避免使用者被站內搜索,以便隱藏身份。Facebook以忽視用戶隱私權為代價來加強使用體驗,換來民怨四起,使用者滿意度大幅下降。2014年8月,奧地利隱私保護人士馬克西米利安·施雷姆斯(Maximilian Schrems)發起針對Facebook集體訴訟,指控其通過收集公共互聯網的個人數據監視用戶在網上的行為,侵權用戶隱私等“七宗罪”,違背了歐洲數據保護法律。該訴訟得到了6萬人的聲援,其中3.5萬名聲援者表達了對這起隱私訴訟的支持,他們對Facebook一直以來的隱私政策感到不滿。
類似事件此前也有發生。Facebook的一大在線廣告機構“Beacon”追蹤用戶的網購行為以獲取用戶偏好,并通過向用戶的朋友傳送得到利益。這使得憤怒的人們遞交請愿書:“Facebook,停止侵犯我的隱私!”并在兩周內得到了7萬用戶的支持。隨后,Facebook回應時介紹了其新特性,即允許用戶退出“傳送”,但Beacon仍在繼續通過第三方收集用戶的活動資料,即便該用戶已經從Facebook處登出并謝絕了將他們的活動通知給其Facebook好友。
批判主要圍繞著第三方們可通過Facebook進行資料采集、網絡欺詐,或用以其他惡意目的。一個聰明的資料竊取者可通過社交網絡上用戶所提供的不到一半的個人資料(通常根據5位郵政編碼,性別和出生日期),從而推斷出該用戶的社會安全號。還如,網絡詐騙犯經常通過發掘社交網絡中用戶對人際關系和共同愛好的分類作案,或偽造用戶資料、照片,而后惡意宣傳個人隱私內容以達到騷擾其本人的目的,這也成為Facebook上常見的一種惡意傷害的形式。
(三)隱私保護
Facebook的隱私漏洞和相關案例已得到廣泛關注。然而,Jones和Soltren在一份研究中指出,74%的用戶知道Facebook中設有隱私設置選項,但僅有62%的人會真正用到它們。同時,用戶們樂于上傳大量的個人信息。他們發現,超過70%的用戶上傳詳盡的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地址及興趣等。與此同時,89%的用戶承認,他們從未讀過隱私條款,另有91%的人并不熟悉其用戶服務條例,而對Facebook隱私政策和用戶服務條例的忽視行為普遍存在著。
一個顯而易見卻又行之有效地控制個人信息可見性的方式,即限制“只準好友查看”。然而,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只有13%的Facebook資料設限為“只供好友”。另一方面,對于“好友”的界限,在社交網絡上的定義是很含混和寬泛的:它可能包含了與他人是共同好友的初識,或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Jones和Soltren發現,三分之二的調查用戶從不加陌生人為好友,但這也意味著,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接收來自陌生人的好友請求。密蘇里大學的學生Charlie Rosebury曾做過一項實驗,他通過電腦程序遞交了25萬好友申請,其中30%的人同意加其為好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社交網站用戶較不使用社交網站的個人存在更高的受害風險;而社交網絡為網絡營銷和廣告市場(如Beacon)提供了理想的、資料豐富的環境。
對于一般用戶,Facebook對用戶資料的侵犯和掠奪,以及第三方對潛在廣告的開發均趨向于無形。在這一層面上,Beacon公司的丑聞只是一個例外,因為它讓用戶意識到Facebook的背后存在著大量的信息收集和監視系統。Facebook的使用者赫然發現,Facebook有形的冰山一角——看起來普通的用戶資料和社交互動,是與無形的大部分分開存在的。這無形的冰山,換句話說,正是被用戶的日常互動及自我描述不斷滴流而成。為了維持這種分生狀態,任何網絡營銷市場和廣告都必須建立在隱匿的資料收集行為下,決不可像先前的Beacon一樣使用戶有所察覺。
目前,最普遍的保護隱私的對策即是通過設置“好友查看”降低用戶資料的可見度。這一方法意味著限制了有形的操控,但只要用戶擁有大量的用戶信息并時常進行更新,他們依然在為那些無形的操控提供著養分,承擔著隱私泄露的高風險。被第三方使用用戶信息是真實存在于互聯網世界的,而非假想中的可能性。本文意在指出這一必要性——社交網站用戶加強對隱私風險的了解,并切實扭轉他們的行為,對其做出足夠的防御措施。
參考文獻:
[1]Statista. Number of social network users worldwide from 2010 to 2018(in billions)[EB/OL].http://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78414 /number-of-worldwide-social-network-users/.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熱點網絡應用調查[R].北京,2009.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中國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R].北京,2014.
[4]Peterson,C.(2010).LosingFace:An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Privacy on Facebook. http://etc.cpeterson.org/research/workingpa- pers/ 2010/losingface_workingpaper.pdf.
[5]Mui,Ylan Q & Whoriskey,Peter.Facebook Surpasses Google as Web's Top Site[N].The Washington Post,2010-12-31.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