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教學中,教師不要重視聲音技巧的訓練,更要處理好“聲”與“樂”的關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歌唱想象力,培養學生對作品風格的把握,并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等這些非技術環節。只有將“聲”與“樂”二者完美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演唱,獲得更大的進步。
【關鍵詞】非技術;聲樂;想象力;風格;樂感
聲樂,顧名思義,是“聲”與“樂”相結合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聲就是聲音,是歌唱的基礎,屬于聲樂的技術環節,也是聲樂教學的重中之重。沒有好的聲音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但只有聲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樂”,即藝術表現。演唱歌曲時要準確表達歌曲的風格、內在情感和情緒,這屬于聲樂藝術的非技術環節。只有把科學的發聲、高超的技巧、動聽的聲音、準確的情感表達有機統一,做到用心唱、用情唱,才能做到聲情并茂。
聲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教給學生科學的發聲方法,其實,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使其能夠演繹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并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歌曲再創作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非技術環節。
一、聲樂教學要處理好“聲”與“樂”的關系
聲樂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和煩瑣的過程。教師不僅要講解聲樂理論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科學的發聲方法。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是歌唱的基礎,這需要在教師正確、嚴謹的指導下,學生長期、刻苦的練習才可以獲得。發聲技術總結起來就是“呼吸、共鳴、位置、語言”,看似很簡單,但要真正地做到正確、科學的發聲卻實屬不易,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對待初學者和程度淺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但聲樂是一門藝術,而不僅僅是技術。僅從發聲技術來談聲樂藝術的觀點是不全面的。只注重聲音,不注重情感和藝術表現,那么再高超的技巧也無法打動人。只有把聲音和情感融合為一體,這樣的歌聲才具有藝術感染力。科學的發聲和藝術表現就像人的兩條腿,只有兩條腿都健康才可以走得快,走得遠,否則一定會摔倒。意大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苔巴爾迪(Renata Tebaldi)被公認為美聲歌唱的杰出代表之一。她擁有高超的技巧,演唱從容自然、柔潤流暢,音色醇美干凈,尤其是她對音樂有一種極其的敏銳感。聽她的演唱感覺她幾乎是全部身心都融入作品當中,她的歌聲如泣如訴,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這也是她演唱的最可貴之處。可見,她之所以成為偉大歌唱家的真諦不僅僅是她美妙的聲音,更多的是她的歌聲與音樂融為一體,一聲一字都充滿了感情,讓聽眾心靈上獲得極大的滿足。
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要處理好“聲”與“樂”的關系,在聲音訓練的同時也要重視藝術表現的培養,給予學生正確的情感指引,使其盡量做到聲情并茂,達到聲音與藝術相統一。
二、聲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歌唱想象力
歌曲一般都有一個故事情節或者畫面情節。教師在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其在頭腦中形成與歌曲內容相符的畫面感。只有演唱時進入這個畫面,融入情境中才能把作品所蘊含的情感非常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正如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的“音樂家的藝術絕不在于對象的直接模仿,而是在于能使人的心靈接近于被描述的對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
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這是一首經典的藝術歌曲,作品通過描寫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來抒思念之情。這首歌共有四段,第一段寫天上的微云、地上的微風;第二段寫天上的月光、地上的海洋;第三段寫水面落花、水底魚兒;第四段寫枯樹、冷風、野火、暮色、殘霞。四段分別代表四個季節,就像一幅畫面的四個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覺仿佛置身于這幅畫面的不同場景去感受、去體會。四個畫面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形成一幅立體完整的畫面,這樣再把自己在畫面中的所“見”、所“聽”、所“思”表達出來,抒發心中的思念之情。
歌唱想象力是聲樂教育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教師要通過文化積累、情感積累、生活積累逐步培養學生這樣的能力。只有歌唱想象力越強時演唱才能做到情真意切、生動感人。
三、聲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作品風格的把握
我們經常在聲樂大師課上聽到這樣的話,“聲音很好,但風格不對,你唱的是莫扎特的作品,但用的卻是普契尼式的聲音”,或者是“你用唱詠嘆調的感覺唱了一首藝術歌曲,聲音和作品不匹配”諸如此類,其實都是風格的把握上出了問題。
風格是作曲家和詞作家創作時所埋藏在歌曲中的“良苦用心”。風格有多方面的,詩詞風格、音樂風格、曲式風格、民族風格和地域風格等等。而風格把握的恰當與否則是藝術表現是否合理的關鍵。
例如意大利歌曲《圍繞著我崇拜的人兒》(Intorno all idol mio),這是一首古典藝術歌曲。當時的作品多以宗教和愛情為主題,演唱時要注意這類作品屬于室內樂的演唱風格。歌曲音域并不很寬,幾乎沒有高音;音量也不追求很強的戲劇性效果;聲音的強度最多是mf。而且作曲家已經在譜面上把強弱、裝飾音、速度等等都做了詳細的標記,要求演唱者嚴格遵循標記,用柔和、典雅、婉轉的聲音表現出來,尤其是要注意聲音的連貫,表達要內斂、含蓄,而不能隨意處理。同樣是意大利歌曲《請你告訴她》(Dicitencello vuie),也是以愛情為主題,屬于近現代的藝術歌曲。風格上就與前一首大不相同,這首歌音域跨度雖然不是很大,但集中在高聲區;而且聲音力度要求較強;歌曲高潮處追求夸張、戲劇性的效果。演唱時聲音要熱情奔放,充滿激情,尤其是高潮處連續的高音要注意聲音的強度。作曲家在譜面并沒有做大量的標記,所以演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不同的處理,包括速度、高音和結尾的處理。可見兩首作品都以愛情為主題,但由于所處的創作時期不同,風格也不同,演唱時要加以區別對待,如果將兩者的風格搞混,就會張冠李戴,出問題。
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對學生所唱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和研究,并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作品的風格要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日積月累,逐漸培養學生對不同作品風格的掌握。
四、聲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
作為聲樂教師,教學中我不僅關注學生的嗓音條件和發聲技巧,更注重他們的樂感如何。樂感是人對音樂的感知并表達、詮釋音樂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在表演過程中對作品風格、韻味、特征的表現與把握。樂感的培養是音樂教育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教學中會發現,天生樂感好的學生或許發聲技術并不是很完善,但演唱作品時卻能把作品內容生動化、具象化,情感表達適度、到位,律動性、歌唱性很好,感染力很強,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而樂感較差的學生即使嗓音很好,發聲技術也很全面,但演唱作品時缺乏旋律性,強弱對比不明顯,表現力較差,平平淡淡就像一杯白開水一樣,讓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見樂感對于聲樂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樂感的培養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中,閱讀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平時要求學生多閱讀一些經典名著、人物傳記、音樂史書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不斷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這對培養良好的樂感是非常有幫助的。另一方面,今天正處于一個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的時代,網絡、媒體上有大量的資源,例如有很多著名歌唱家的錄音錄像,這對與每一個搞聲樂專業的人,尤其是青年學生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料。要讓學生多聆聽、多感受、多對比、多分析、多借鑒、多嘗試、多體會、多運用、多實踐。這是一種直觀的學習方式,通過聆聽、觀看,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對音樂的理解表達能力,運用“拿來主義”,把別人好的東西拿來為己所用,并加入自己的理解,投入感情,從而豐富自己的表現力。
綜上所述,聲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科學發聲方法這個技術環節的訓練,更要重視藝術表現這個非技術環節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歌唱想象力,培養良好的樂感,掌握作品的風格、內涵,用情唱,用心唱,達到“聲”與“樂”的完美統一。
參考文獻
[1]鄒本初著.《歌唱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
[2]韓德森著.《聲樂教學法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姚偉.《美聲唱法男高音學習中的技術與非技術環節》[D].碩士論文.
作者簡介:姚偉(1982—),男,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2010年畢業于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