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
【摘 要】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鋼琴有其特殊性,我們要按照科學的方法,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進行教學活動。
【關鍵詞】高職;成人;鋼琴;誤區
現在的高職院校專業開設越來越豐富,不僅有音樂專業,而且還有與音樂相關的幼兒藝術教育等專業,作為主科,鋼琴演奏都是必修課,在長期的鋼琴教學特別是針對高職學生的鋼琴教學過程中,我發覺不少人甚至教師都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鋼琴的困難估計不足,而且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誤區1:放松與站穩的關系
高職學生從年齡上看都是成年人(包括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學習鋼琴,往往是僵硬有余而松弛不足,具體表現在:肩、肘、腕緊張,造成重力無法到達指尖,指關節向內摳,無法進行跑動,彈奏呆滯,聲音不通,音色發暗。這樣的教學實際上只強調了手形的架子,忽略了最重要的肩、肘、腕3個大關節的放松,最終成了彈奏方法錯誤,手也練成了“鷹爪”。解決這個問題也不復雜,讓學生用一根手指掛在琴鍵上,手臂在放松狀態下左右輕輕擺動做“蕩秋千”練習,同時手指一關節自然站住不塌陷,每天練習十分鐘,一個星期左右就能掌握。
誤區2:快與慢的關系
成人學鋼琴最苦惱的就是看別人彈得飛快自己卻有心無力,于是在練習的過程中,不管是什么曲子,不管是什么風格,更不管要求的速度,全部彈得像賽跑一樣快。殊不知這樣的彈奏就像叫一個3歲小孩舉起一塊大石頭一樣,舉不起來還砸壞了自己。正確的練習應該是分段分句慢練,特別是曲子的重點難點還必須提出來練,手指抬高,聲音彈透,這樣循序漸進,要達到又快又清楚的彈奏也不是夢想。大家看博爾特破世界紀錄跑得快吧?但他訓練時都是以慢跑\高抬腿為主,這和彈鋼琴是一個道理。而且成人學鋼琴有點局限性,從手指的靈活性和可塑性來比,和小孩還是有一定差距,當然開始時不明顯,隨著學習的深入,手指上的差異會越來越大,所以,成人學琴更無必要一味和小孩子比速度,而應該發揮成人的優勢:對樂曲的理解和表現。
誤區3:深與淺的關系
成人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摳大曲子,大作品。有的同學剛彈《拜厄》就開始練習《彩云追月》,有的才彈車爾尼599,奏鳴曲就彈貝多芬的《暴風雨》……諸如此類?,F實嗎?就以上述兩例來說,《彩云追月》雖說不很難,但它中間有幾個八度的琶音快速跑動,還有不少右手的八度彈奏,而這些技術《拜厄》中根本就沒有類似練習?!侗╋L雨》中的大量快速跑動,599程度的學生根本無法完成,結果全彈成一鍋粥,聽不出是什么曲調,和原曲更是相隔十萬八千里了。這些學生有一個共同的思維誤區:只要曲子彈得大就是好。其實,很多鋼琴大師在非常隆重的場合也演奏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曲子”,而且能深深感染聽眾,卻從來沒有人說他們因為曲子淺就沒彈好。
誤區4:手與腦的關系
很多同學有這樣的疑問:我每天練7、8個小時,時間還真不少,怎么老師總是說我沒彈好呢?這個問題帶有普遍性,一般來說,練琴時間與彈奏效果成正比關系,但是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練琴的效率,俗稱要“動腦筋”,一條曲子翻開以后,很多同學連譜號、調號、拍號這些基本要素都不管就合練,特別是節奏復雜的地方也不分析,兩個手胡亂對上,造成彈奏上的巨大困難不說,而且越練越錯。這樣的練習就好比叫一個人往南走,他不吃不喝很努力,但方向卻走反了,結果是和目標背道而馳,努力一百年也是沒有用的。所以說,粗放式的練習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學琴有著巨大的危害。那究竟該怎樣看待練習中手和腦的關系呢?很明顯,大腦是人的“指揮部”,由大腦發出指令,然后由手指去執行完成。翻開新譜子,先用十分鐘瀏覽一遍,做到基本要素清楚,重點難點有數,然后再開始有條理的練習,這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誤區5:正與偏的關系
這里所謂的“正”,是指在教學和練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密切配合,按照一定的進度和規律,有選擇的彈奏幾大類型作品的過程,比如說在以車爾尼練習曲為主干的教學過程中,按照程度布置相應的樂曲、奏鳴曲、復調曲。所謂的“偏”,是指有的教師和學生不重視練習曲的彈奏,也不根據漸進的原則,而是根據自己對某種類型曲子的喜愛來彈,比如說有的同學喜歡彈中國作品,老師也投其所好大量布置,結果學習幾年下來,不僅不能彈其它類型的曲子,而且中國作品的彈奏也很膚淺。道理很簡單,有的人喜歡吃肉,但如果天天吃,結果就是營養失衡,身體搞垮。所以弄清楚“正”與“偏”的關系是學琴中的一個大問題。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鋼琴有其特殊性,我們要按照科學的方法,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進行教學活動,只要充分注意,成人彈好鋼琴也大有希望。
參考文獻
[1]周廣仁.鋼琴演奏基礎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