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方
摘 要:分析免費定向醫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利用歸因理論將其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依據原因提出解決對策:內因方面增強學生應對能力和專業認同度等;外因方面提高人們對全科醫生的認可、豐富教學模式以及增強免費定向生學習適應性等。
關鍵詞:免費定向醫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
為解決農村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滯后、臨床醫學人才匱乏等制約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因素,[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衛生部等五部委于2010 年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在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培養,從而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高素質、“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
免費定向醫學生在入學之前便已與當地的衛生部門簽訂了定向服務合同,內容包括在校期間享受“兩免一補”、畢業后參加規范化培訓、培訓結束后定向到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工作至少三年等。由于免費定向醫學生對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現狀缺乏足夠的了解,加之定向協議不全面等原因,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學習不適應、掛科等負面現象。本文通過系統分析免費定向醫學生在校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增強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條件(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計劃、學習環境等)的變化,主動做出身心調整,以求達到內外學習環境平衡的有利發展狀態的能力。[2]免費定向醫學生雖是大學醫學生的角色,但因能享受“兩免一補”及需定向就業,又與普通醫學生有差別。因此,本文通過F.海德(F.Heider,1958)的歸因理論,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對免費定向醫學生在校學習適應性的影響原因進行歸因。
一、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為者本身的因素,即個人因素。免費定向醫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的內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應對能力不足,祖克拉·塔來提通過調查發現免費生的軀體化與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倦怠總分呈正相關。[3]免費定向醫學生大多為定向服務地生源,進入大學后因學習壓力大、同學間競爭激烈等因素導致部分應對能力差的學生害怕考試失敗,不愿尋求幫助,情緒低落、規避、敵對及軀體化,并產生學習倦怠:第二,自尊心強,部分免費定向醫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能進入醫學院校學醫是因錄取分數相對較低,故出現自卑心理、不愛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不能正常學習等現象;第三,學習能力不足、學習動機不純、學習態度差、無學習計劃,加之醫學知識多和復雜,自己不能適應大學醫學學習。部分學生學習是因如果不能正常畢業,就要返還所享受的“兩減一免”費用,但他們認為只要不掛科就能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而不是因熱愛醫學、對醫學感興趣而學習,他們的學醫使命感不強。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比較模糊,特別是在低年級表現明顯;[4][5]第四,專業認同度和職業認同度不高,部分學生不想學醫,認為現在的“醫鬧”太厲害,而且醫生很辛苦,產生恐懼害怕心理。[6]此外,學生在就業方面不清晰,對將來的基層工作性質不了解,認為“下去容易上來難”,且城鄉轉換成本高,“過路客”現象明顯,而且定向就業使自身職業發展受限,去基層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希望能通過考研,成為高精尖人才。[7]
二、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是指行為者周圍環境中的因素,即環境因素。免費定向醫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家庭期望過高,免費定向醫學生大多出身農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村父母希望孩子能脫離農村,去城市工作,而定向醫學生畢業后回基層工作,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第二,學習任務重,醫學專業學習內容多、專業知識廣、學習較難,部分免費定向醫學生因學習能力不足在學習上感到費勁;第三,教學模式單一, 部分醫學課程大班上課,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上課感到枯燥,學習缺乏興趣;第四,對政策不完全認同,調查發現對政策認同度越高,對基層醫療工作就越認可,對工作越認可,則越能激發學習動力,[8]然而免費定向醫學生對政策的了解不全面,對國家制定的能享受“兩免一補”及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認同度高,對不能考研的認同度低,因此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第五,職業認可度低,在我國,全科醫生的發展時間還比較短,人們對全科醫生職業還不太了解,由此免費定向醫學生的親朋好友等周圍人對他們職業認可度不高,導致他們在校的學習意愿不強。
三、培養對策和建議
提高在校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水平,才能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的醫學人才。增強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著手。內因方面,通過在學校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增強學生應對能
力;通過開展高年級優秀學生與低年級學生學習交流活動,建立學習小組,布置學習任務,幫助學生自己制訂學習計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加學業獎學金的比例,豐富獎學金評獎辦法,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提高其專業認同感和職業認同感,并以優秀全科醫生為案例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外因方面,增加全科醫生返鄉就業的宣傳,通過全科醫生上門進行家庭服務,讓人們真實感受到全科醫生的社會價值,而對全科醫生的贊揚,則能提高學生父母對學生回基層服務的認可;減少免費生培養中部分知識過深地講解,增加常用知識和常見疾病的學習,以減輕學生的學習任務;教師要利用互動教學法、PBL教學法、病歷教學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制定定向協議補充條款,放寬政策讓愿意考研的學生考研,在讀完碩士研究生后依然需去基層工作至少三年,對學生進行多次政策解讀,增加學生對政策的認同度。要增強免費定向醫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不僅需要高等醫學院校,還需要國家政府和用人單位的共同協作,才能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下得去,用得上”的全科醫生。
參考文獻:
[1]何 坪,劉 平,潘傳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配套改革與實踐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22).
[2]田 瀾.我國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27(02).
[3]祖克拉·塔來提.免費醫學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2.
[4]余 夢.建立免費定向全科醫學生的培養與激勵機制的探討[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z2).
[5]范文燕,汪 鑫,車向新,等.農村定向免費定向醫學生專業認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01):45—47.
[6]李 杰,劉 洋,宋梅歌,等.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專業認同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06).
[7]周 爍,賈國葆.農村基層社區定向醫學生的激勵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西北醫學教育, 2012,20(04).
[8]汪 洋,張紹群,劉北忠,等.定向醫學生服務基層意愿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25).
(作者單位:遵義醫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