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非音樂專業的合唱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合作精神、良好品質及審美能力。本文為了合唱課能更好地在非音樂專業課程中扎下根來,就如何完善課程質量、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研究,以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非音樂專業;合唱課;大學生
前言
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下,藝術教育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發展。而合唱作為一項門檻低,參與度廣的藝術形式,成為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之一,近幾年來高校合唱團的發展異軍突起,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成為學生各項文化活動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是在普通高校,合唱課或合唱團的訓練一般只能安排在學生課余時間。課時少,時間短,常常只能“擠”時間排練。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組織合唱課課程教學,是擺在合唱課教師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完善課程體系
與專業性質的合唱團不同,對于非音樂專業高校合唱團來講,團員不是常年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屆屆不斷更迭的。這種情況從好的方面講,每年都有新的面孔,可以不斷地為合唱團輸送新鮮的血液。從不好的方面講,就是給合唱訓練帶來了很大難處。因為合唱是一門講究共性的藝術,對和諧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一個成熟的合唱團,往往需要指揮、伴奏及全體團員多年刻苦的訓練及磨合,才能達到心神融合的境界。因此,這種快速的人員更替就給合唱課的訓練效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合唱教師要深入思考,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完善教學體系,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合唱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課程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感知力,控制力,提升審美能力以及想象力,了解合唱的正確狀態,科學合理地完成作品。同時,通過學習拓寬學生視野,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穩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向上的品質。
通過作品的排練,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團隊意識及合作精神。加強個人情感的引導,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思想品德及生活情趣。
教學內容設置 基礎知識 ①合唱定義
②合唱的狀態 歌唱的姿勢
面部表情、口型等
③合唱的形式 同聲合唱、混聲合唱
④合唱的聲音要求 高度的和諧統一
⑤合唱的呼吸 整體呼吸、輪流呼吸、循環式呼吸
技能訓練 呼吸的練習 胸腹式聯合呼吸
發聲練習 單聲部練習:調整聲音狀態
二聲部練習:培養聲部間的協調性
多聲部練習:為適應聲部復雜的高難度作品做準備。
作品排練 介紹作品
粗排作品 分聲部練習,著重解決音準、節奏的問題
合排作品 聲部間的交叉配合練習
作品總合成
藝術加工 主要對作品進行音量、音色的調控,作品快慢、強弱、高低、長短、虛實等色彩的精細對比與變化。
藝術表現 合唱排練的高級階段,主要是對作品藝術風格上把握與表現。
能力提升 合唱音樂會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結合實踐教學,舉辦具有“個性”的音樂會。
視野拓展 中西方合唱發展簡史及著作介紹及電影欣賞 引導審美觀念
興趣培養 觀摩 ①現場合唱音樂會觀摩
②優秀合唱團及優秀合唱作品視頻觀摩
二、教學方法設計
(一)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尤其是以前沒參加或接觸過合唱的同學來說,合唱課不同于以往所學的任何一門理論課,它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因此,老師在講解一些合唱的概念和進行聲音訓練的時候,可適當運用形象的比喻,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加以理解。如循環呼吸可引導他們通過游戲接龍的方式去體會;聲音的支點,可引導他們體會咳嗽時的用力點;在訓練咬字吐字的靈活性時,可配合一些繞口令的練習等等。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在非音樂專業的合唱課教學中,由于課時的關系,常常會陷入單純練唱的境地。其實,合唱教學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綜合體。要想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就要從多角度出發設計教學。比如可以播放一些優秀合唱影片如《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等感受合唱的美。通過對優秀合唱作品的觀摩,帶領學生去分析這些優秀合唱團是如何對作品進行細節上的處理。此外,在作品的選擇上,尤其是初學階段不妨選擇一些簡單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入手,然后逐步過渡到復雜作品的排練。
(三)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在合唱教學中如果一味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因缺乏自我思考而陷入疲勞和厭倦,慢慢失去興趣。因此要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通過“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對比式”等方法,運用講解、示范、表演、討論、練習、模仿、磨合等手段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和探索合唱的魅力。
三、發展合唱團的個性色彩
對于高校合唱團來說,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走個性化發展的道路。就本人任職的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動車時光合唱團而言,在曲目的選擇上我們除了排練一些中外經典作品之外,也會考慮與鐵路文化的結合,排演了極具行業化特色的作品《動車姑娘》《鐵路工人之歌》等,多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獎,并多次參加校內外各項公益活動,唱出了新一代鐵路人的自豪。這是宣傳鐵路文化的良好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整體的合唱教學設計中,要考慮如何將自身特點和優勢發揚光大。
高校非音樂專業的合唱課,終極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藝術素質,合作精神及良好的品質及審美能力。合唱課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各個環節,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生動通俗的語言,并充分結合學校自身文化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凌燕.關于高校非音樂專業合唱課程設計的新探討[J].大舞臺,2011(05):73-74
[2]凌俐,陳運東. 非音樂專業師范生如何提高課堂應變能力[J]. 大眾文藝,2010(23):56
[3]朱鼎鼎.音樂對健全學生人格的探討——以高職高專院校非音樂專業開設音樂課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10(29):121
作者簡介:李慧,女(1976.9—),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