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王延松
【摘要】針對中小學音樂及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對節奏型稱呼混亂的現象,筆者在諸多前人的實踐基礎上結合教學經驗與理性思考,對音樂中常用的基本節奏型和少量較復雜的節奏型予以研究,總結歸納出一套相對完整的節奏型的命名體系。
【關鍵詞】節奏型;命名;學校;音樂教育;數值節奏
一、引言
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叫做節奏。在整個樂曲或者樂曲的部分中,音樂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節奏叫做節奏型。[1]節奏可以說是音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們體驗和了解音樂的核心。[2]因為節奏的變化多樣,所以世界上有關如何教授節奏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意見。似乎每位老師針對節奏教學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方法和技術[3]。節奏組合往往千變萬化,可以說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但節奏型在音樂中總能表現出某種特定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音樂性格。與“節奏”概念的寬泛、抽象相比,“節奏型”概念要明確、具體的多,從而具有更多的實際應用意義。節奏型一般要具備如下四個條件:首先要有一定的音符數量;其次,要包含相對獨立的意義;還要含有內在的重音;最后,要有鮮明的個性。許多節奏型是具有區別音樂風格特征的節奏型,比如許多電子琴里面的節奏庫,每種“節奏”代表一種節奏型固定的風格樂曲的自動伴奏。分析其節奏型骨架,如探戈舞曲的基本節奏型是:
對節奏型的理解側重于節奏型在樂曲中的主導貫穿的意義方面,是相對宏觀的廣義的,而本研究采用的是較為微觀的,狹義的節奏型概念,它是指“用小節線、節拍對音樂節奏進行規范的切割與定量時,某一個具體時間段內音符所呈現的基本組合形態,著重強調的是節奏型中各音符的組合形式。”[4]
為節奏型命名,也是為了建立人類對音樂節奏型的語言化思維模式。說到為節奏型命名,世界各國早有先例。西方音樂中對于節奏理論的研究歷史悠久,從12世紀出現節奏理論開始,發展到18世紀,基本上是以2世紀的理論為基礎,19世紀以后對于節奏和節拍理論的研究比較系統,并且主要集中在歐洲,而20世紀的節奏理論研究呈現出一種多樣性。但有關節奏命名的研究目前資料比較匱乏,并且因為語言發音的不同,并不具有國內節奏命名的實用性。[6]在柯達伊教學中,節奏往往通過拍子上的節奏型和相對時值進行教學,但這卻是在一系列音節上表示出來的,而這些音節主要來自于17世紀雅克謝韋所創造的節奏音節。比如唱作“ta”,唱作“titi”,唱作“ri-ri-ri-ri”。現在許多歐美國家的中小學音樂課堂上,某種程度上將這些節奏音節當做名稱來用。某種程度上將,與國內現在大多數音樂老師教學生將節奏唱作“噠、噠噠、噠噠噠噠”屬于一類。
二、數值命名新探
結合前人的相關理論,筆者總結出一些給節奏型命名的基本規則:
(一)區分節奏型的名稱與節奏唱名
然而在筆者看來,柯達伊節奏唱名僅僅是表達簡單節奏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同種節奏可以換許多不同的音節來表達,相同的音節也很容易唱出不同的節奏型,這就不具有名稱的排他,相互區別的意義了。首先我們應該把節奏型名稱與節奏唱名分開來看,因其用法不一樣,所以不能混為一談。這有點像音名與唱名,音名是為了交流方便,但真正我們唱視唱練習時,用的卻是唱名。筆者認為節奏名稱也應該是主要用來交流方便快捷,但真正進行節奏練習時我們會用節奏唱名。從這個角度來講,名稱應該越短越好,越好記越容易推廣,而不是一味的混淆節奏型名稱與節奏唱名,追求名稱與節奏型中音符數量的對等。例如,,命名為“2八”但可以唱作“titi”,“噠噠”等。
(二)所用名稱應該簡單,易記,又具有唯一性,符合漢語語法規范
既然解決的是節奏型漢語的命名法,我們就應該了解漢語的構字、構詞方式。構詞法有“偏正結構”,有“縮略法”;構字法有“指事”法(“指事”在造字法里,是抽象符號,用來形容現實里沒有這個形象的東西),都可以為節奏型命名所采用。“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我它的原因。”[11]所以為了命名方便,我們可以用“縮略法”,先將所有的音符名稱簡化。
(三)盡量用不同的數字,同時用少量漢字命名
因為音符多用數字命名,節奏又是時值長短不同的音的組合,所以應該盡量用不
同的數字,少用漢字命名。筆者賦予這些常用漢字以特殊意義——時值可變。其準確時值根據音值組合法推算出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字:
(1)用“附”來指代我們常說的“附點節奏”中的單附點音符。這種節奏必須是附點音符與其另外一個部分音時值比例為1:3或3:1的節奏型。我們常用的附點節奏,即可以命名為“附十”,其中“十”代表十六分音符,“附”代表三倍于十六分音符時值的附點音符,即附點八分音符。同樣的規則下,命名為“附八”,命名為“2六附”,其余以此類推。
(2)用“雙”來指代我們常說的“雙附點節奏”中的雙附點音符(也叫復附點音符),這種節奏必須是附點音符與其另外一個部分音時值比例為1:7或7:1的節奏型,我們常用的復附點節奏,即可以命名為“雙十”,其中“十”代表十六分音符,“雙”代表七倍于十六分音符時值的附點音符,即復附點四分音符。同樣的規則下,其余以此類推。
(3)用“切”來指代常見的“切分節奏”中的切分音符,這種節奏必須是切分音符與其前后兩個部分的音值比例為1:2:1的節奏型。我們常用的小切分節奏,即可以命名為“十切十”,其中“十”代表十六分音符,“切”代表二倍于十六分音符時值的切分音符,即八分音符。同樣的規則下,命名為“八切八”,命名為“2十切八”,其余以此類推。
(4)用“連”來指代相對于基本劃分的特殊劃分的節奏型,這種節奏必須是平均劃分的節奏型。我們常用的“三連音”節奏,即可以命名為“3八連”,即三八分音符的特殊劃分形式。同樣的規則下,命名為“5十連”,其余以此類推。
(5)用“點”指代附點音符中的點。
(6)用“空”來進行命名休止符,具體是那種休止符,結合樂理中有關音值組合法的規范推算。例如可命名為“4十I空”,空則代表十六分休止符,因為只有十六分休止符才能與其他三個十六分音符構成正確的音值組合,其他休止符均為錯誤組合,故可以排除。再比如,命名為“八點空”,因為只有十六分休止符才能與附點八分分音符構成正確的音值組合,其他休止符均為錯誤組合,故可以排除。
用上述表格中不同的漢語數字代表不同的音符類型,用阿拉伯數字代表同種類音符。
的數量,羅馬數字代表多于2個音符或休止符節奏型中休止符所占的順序位置。用這樣不同的數字,可以體現出“數值節奏”中“數”、“值”、“位”的不同意義,與統一的關系。例如,命名為“4十”,可命名為“4十I空”,可命名為“4十II空”,以此類推。
為減少命名數量,按照上述音值組合法只將單位拍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型予以命名。將單位拍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節奏型中音符數量控制在4個以內,符尾數量不超過3條,將總時值為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型中音符數量不超過6個,符尾數量不超過2條的節奏型予以命名,其余可依上述規則以此類推。
筆者結合上述規則,給出了一套起名方案,請看下面的“音符簡化名稱表”:
在筆者所提出的一整套起名方案中,還包括“以為單位拍的基本劃分的節奏型”(去除與以為單位拍基本劃分的節奏型相同的部分),“以為單位拍的基本劃分的節奏型”, “以為單位拍進行基本劃分的節奏型”(在3/8,及其相同3/8相疊加構成的復拍子中的節奏單元),以及“音值特殊劃分的節奏型”等等。限于篇幅,恕不贅述。
三、結論與討論
節奏教育是一種重要音樂教育方法,是構成音樂能力的基礎。因此,通過有聲音的節奏教育能更容易把握音樂中其它基本要素,也能更快的學習音樂。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如何更好地進行節奏教育,一直受到中國幾代音樂教育者的關注。大家本能得感覺到,是到了該給節奏詞匯以準確命名的時候了。萊布尼茨曾經說過:“音樂是隱藏在人類頭腦中無意識的算術練習,它本身就是數學計算。”[5]節奏型,就是時間上數學邏輯。那么用數字給節奏型命名也就具備了天然的科學性。給節奏型命名問題,也是筆者在工作中不斷思考的問題。在觀察到多為音樂教育前輩的研究成果后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歷,重新探索了這個數值節奏命名體系。目前的不足之處在于:帶有休止符的節奏因休止符均命名為“空”,“空”所指代的休止符要跟據音值組合推算出來,這就對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樂理程度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可以盡量用較簡單的節奏推演出相同時值比例的復雜節奏。另外,究竟給多少節奏型命名合適,筆者認為這是沒有定論的。當然,我們也可以不厭其煩的給盡可能多的節奏型命名,但究竟有多少能在交流、教學以及理論研究中使用,從而使命名有實際效用,也使我們不斷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某種程度上應該取決于任課老師的選則以及學生接受的能力。本體系中的節奏型,可供各種學校的老師們參考使用:對于小學低年級乃至學前兒童來說,采用音符最好不要超過3個的“命名節奏型”就夠了,義務教育高級階段可以擴展到4個的,高中階段到6的個以上,到了大學乃至音樂學院階段,學習更復雜的節奏型就已經跳出了“命名節奏型”的范圍,再給那些節奏型命名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參考文獻
[1]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47.
[2]Ali?ztürka Evaluation of the teachers' views on the rhythm practices in musical activities In preschool institu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J]2.2010:3638–3645.
[3]Dalby,Bruce.Toward an Effective Pedagogy for Teaching Rhythm:Gordon and Beyond. Music Educators Journal[J].Sep2005.Vol.92 Issue 1.54-60.
[4]孔靜柳.蚌埠學院學報[J].2012年第1卷第2:35.
[5]魏翊茹.論將節奏名稱的比較研究與數值節奏.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簡介:王東(1981-),男,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延松(1970-),男,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