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珂 葛具慶

摘 要:2012年秋種,岱岳區承擔了山東省財政支持小麥深松少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13年6月16日,山東省農業廳組織專家組對項目區0.7hm2高產攻關田進行實打驗收,單產為721.39kg/667m2。結果表明,小麥深松少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有利于改善土體結構,增加土壤蓄水保墑性能,提高籽粒產量,節水、節本,增產增效明顯。
關鍵詞:深松;少耕;節水;應用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3-48-02
1 項目實施背景
山東省財政支持小麥深松少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實施前,岱岳區小麥生產中相當大面積的麥田采用旋耕后直接播種的耕作模式,這種耕作方式容易在耕層以下形成堅實的犁底層,影響夏季降水滲入土壤深層、阻止小麥根系下扎,不利于蓄水保墑和根系對深層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另外,通常旋耕后也不鎮壓,造成土壤懸松,不僅導致播種過深影響出苗,抑制分蘗和次生根生長,而且造成耕層土壤水分散失,不利于節水。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山東農業大學研究集成了“小麥深松少耕鎮壓節水栽培技術”。并作為省財政支農項目在岱岳區示范推廣,項目的實施對改變我區傳統小麥種植習慣,大幅度提高小麥單產,帶動全區小麥高產穩產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2 項目區主要推廣應用的技術內容
2.1 秸稈還田、培肥地力 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除有病蟲害的秸稈不還田外,項目區在玉米收獲后立即進行秸稈還田,粉碎2~3遍,秸稈長度5cm左右,并按每100kg玉米秸稈加10kg碳酸氫銨的比例進行補肥。項目區全部應用測土配方施肥。
2.2 優化耕作模式、提高播種質量 項目區按深松—旋耕—播種—鎮壓耕作方式進行。即前茬玉米秸稈全部粉碎還田→撒施底肥→深松機深松1遍(深度30cm)→一次性完成旋耕(深度15cm)、施底肥、播種、起畦,于播后第二天進行鎮壓作業。采用震動式深松機深松,深度30cm,破除犁底層。震動式深松機需要66.19kW以上的拖拉機牽引,1h作業0.47~0.7hm2,不能行走太快,以保證深松質量,每隔2~3a深松1次。采用旋耕機旋耕2~3遍,旋耕深度15cm,將粉碎的秸稈與耕層土壤充分混勻。深松、旋耕后如果不耙壓或不鎮壓,會由于耕層土壤懸松,造成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影響分蘗、影響穗數,造成的后果無法彌補,嚴重影響產量。同時,還會造成土壤很快失墑,次生根不能噴發生長,小麥處于受旱狀態,冬天土壤通風透氣,寒旱交加,造成小麥死苗。旋耕后及時用釘齒耙耙壓2遍,或用釘齒耙耙壓1遍后再用滾輪鎮壓器鎮壓1遍,破碎土塊,達到地面平整、上松下實、保墑抗旱。用帶鎮壓輪的小麥播種機播種,隨種隨鎮壓。播種深度3~5cm。播種機不能行走太快,1h走5km,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頭地邊播種整齊。播種時沒有鎮壓或鎮壓質量不好的麥田,播種后要用鎮壓器鎮壓1~2遍,保證小麥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長,提高抗旱能力。
在項目區“萬畝輻射帶動方”做了常規旋耕模式和深松+旋耕+鎮壓模式對比試驗,于2013年4月18日土壤比較干旱時進行土壤含水量測定,由表1表明0~20cm深松土壤含水量為12.8%,較常規旋耕11.5%提高1.3%;20~40cm深松土壤含水量為13.5%,較常規旋耕12.3%提高1.2%。從產量結果和構成來看,深松耕作模式產量三要素均高于常規旋耕,深松產量為579.2kg/667m2,較常規旋耕528.3kg/667m2提高9.6%。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對0~40cm土壤含水量及小麥產量的影響
[處理\&0~20cm土壤含水量(%)\&20~40cm土壤含水
量(%)\&穗數
(萬/667m2)\&穗粒數(粒)\&千粒重
(g)\&產量
(kg/667m2)\&常規旋耕\&11.5\&12.3\&38.9\&36.6\&43.8 \&528.3\&深松+旋耕
+鎮壓\&12.8\&13.5\&40.1\&38.5\&44.2\&579.2\&]
2.3 加強田間管理
2.3.1 播種期及苗期 適期晚播,播期控制在10月8~13日左右;主要選用濟麥22、良星77、汶農14、(下轉52頁)(上接48頁)臨麥4號等主推抗病品進行藥劑拌種及土壤處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在氮肥施用上按照氮肥后移原則將氮素化肥做底肥的比例減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冬前化學除草。
2.3.2 返青至拔節期 返青期鎮壓劃鋤;對旺長麥田進行化控防倒;做好紋枯病、根腐病、白粉病、蚜蟲等病蟲害的機械噴防,重點做好紋枯病防治,每667m2用5%井岡霉素水劑150~200mL,對水75~100kg,間隔10~15d進行2次重復噴防。
2.3.3 孕穗至抽穗揚花期 小麥揚花后根據土壤墑情酌情澆好楊花水,做好麥蚜、麥蜘蛛、白粉病、銹病、赤霉病等防治。著重做好赤霉病防治,在抽穗達到70%以上,小穗護穎未張開前,選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進行首次藥劑防治,在揚花期再次進行噴防。噴防重點對準小麥穗部。
2.3.4 灌漿至成熟期 此期是多種病蟲為害的高峰期,也是防治關鍵期,重點是穗蚜、白粉病、銹病。由于此期各病蟲發生時間相近,要全面進行“一噴三防”,選用殺蟲劑、殺菌劑和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進行機械噴防,防病、防蟲、防早衰。在籽粒蠟熟末期至晚熟期進行收獲。
3 結語
深松打破因常年旋耕形成的犁底層,改善土壤透氣狀況、接納雨水,利于根系下伸,有利于滿足小麥中后期需水,2013年“十畝攻關田”獲得高產,2014年、2015年在不進行深松的條件下,經岱岳區農業局組織實打,“十畝攻關田”地塊產量分別為706.4kg/667m2和682.6kg/667m2,增產持續時間長。但受農戶傳統種植習慣和深松投入費用高等因素影響,農戶主動采用深松技術相對較少,建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通過項目示范帶動逐步擴大深松技術的推廣應用。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