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軍
最近,和許多老師談論寫博客的話題,毫不意外地聽到了許多似乎很有道理的不寫作的理由:沒時間、沒文采、沒素材、沒興趣、沒想法等等,不一而足。有關教師寫作的意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肖川老師曾做過深入而全面的分析:首先,寫作能提升我們閱讀的品質;第二,寫作促使我們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第三,寫作能幫助我們梳理思緒,深化認識,使個體經驗概念化;第四寫作能提升我們口頭語言表達;第五,寫作能使我們更有成就感,提升生活品質。因此,教師寫作的意義這個問題我就不再贅述,這里主要就教師普遍不寫作的問題,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梳理一下做一個簡要分析,提出教師寫作的七個無關因素,同時也為督促自己堅持寫下去。
教師寫作與工作繁忙與否沒有關系。許多教師因為一個“忙”字而不愿、不想動腦筋寫作。老師忙是常態,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真的沒有時間讀書寫作嗎?那么老師當中有沒有打牌的、釣魚的、看電視的、旅游的、玩網游的、淘寶的、逛街的、炒股的、攝影的?我不是說老師不能做以上的活動,我只是認為既然我們有時間做這些活動,也一定有時間讀書寫作。與此相反,也有許多忙忙碌碌的老師一直堅持寫作,用文字記錄下生命中那些忙碌的事情。因為忙,就更加有了可寫的材料,特別是班主任,帶一個班級,就會有無數的故事值得記錄。忙的時候不寫,真正閑的時候同樣不會寫。比如,到了寒暑假,老師都相對自主放松,平時沒有寫作習慣到了這個時候照樣會因為各種計劃或應酬而“忙”得沒有時間寫。所以,如果換一種心態,把閱讀、寫作當作與看電視、玩游戲、健身一樣的日常生活內容,甚至看作無法缺少的精神活動,如吃飯睡覺一樣平常,我們還會缺少時間嗎?事實上,極少有教師是因為太閑了才去寫作的。
教師寫作與教什么學科沒有關系。不少老師說我又不是語文老師,讀的書不多,寫作能力不高,更不懂寫作技巧,為什么要寫作呢?的確如此,在擅長寫作的教師或者教師作家中,語文老師占了絕大多數,魏書生、李鎮西、吳非、高萬祥、程紅兵、竇桂梅等名師,還有我認識的活躍在博客上的王君、盧望軍、謝華、楊富志等等,都是語文教師。那么,我們的語文老師既然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是不是所有語文老師都愛寫,都在寫呢?顯然沒有,我們身邊的語文老師許多都沒有寫作習慣。事實上,在熱愛寫作的老師中,其他學科的老師也不少,比如人大附中的王金戰是數學老師,南京的郭文紅是數學老師,江蘇的葛文山是英語老師,他們不僅堅持寫作,還有著作出版。寫出《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的陳宇是化學老師,寫出《我和學生談愛情》的李迪老師教音樂,寫出《班主任工作100問》的徐維老師教高中物理,一年發表69篇文章的甘肅鄉村教師楊宏杰是數學老師。這一類例子還有許許多多,沒有人規定只有語文老師才能寫作,甚至體育老師、音樂老師也一樣可以寫出漂亮的文章。誰從小沒有學習寫文章呢?寫作絕對是老少咸宜啊!
教師寫作與野心沒有關系。“我只想平平淡淡地教書,我不要名師頭銜,也不想當官,我為什么要寫?”這也是一部分心如止水的老師的想法。其實教師的寫作沒有那么多功利,如果奔著名利去寫,也許就不真實,就很難長久堅持下去。我手寫我心,人都是有思想的,在你的教師生涯里,總有打動你的故事值得講述,總有一些觸動心靈的感悟需要記錄。故事、感悟、計劃、總結等等,如果不留存下來,日子久了,也許就無法回想起來了。寫作不是為了什么名譽,不是為了工作,不是為了任務,不是為了領導,是為了讓自己的氣質情懷平靜純粹,為了把如水的歲月定格永恒。
教師寫作與職務沒有關系。也有老師是因為擔任非教學工作,或者擔任行政工作而不寫作或者逐漸放棄了寫作,然而,作為生活方式的寫作不應該隨著這些職務的變更而改變。這一點,在著名的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身上體現得最清楚。李老師無論在哪一所學校,無論教什么年級,無論在什么位置,一直筆耕不輟,天天寫,年年寫,做班主任寫班級,做校長寫老師。他堅持了30多年,真正的著作等身。他說,“所謂‘閱讀,就是任心靈自由地飛翔;所謂‘寫作,就是讓心泉自然地流淌”。生命不息,飛翔不止;生命不息,流淌不停,閱讀寫作自然也就不會中止。還有著名的教育作家傅東纓,他歷任遼寧西豐縣農村中學教師,鐵嶺市教育局科員、副科長、科長,鐵嶺市教委督學、教委委員、副主任等職務。從1960年開始發表作品,到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一直握緊手中的筆,寫出了浩繁宏偉的教育三部曲。鄭杰,上海原北郊中學的校長,獨特、博學、慎思、自信的他寫出了《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等很受一線教師喜歡的著作。為什么有了職務就沒了寫作?不僅因為忙,還因為動力的喪失:有的老師只是把寫作、發論文當作一塊敲門磚,敲開了職稱,敲開了職位,一切到手之后覺得自己“功德圓滿”,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要太把職務和職稱當一回事了,讓寫作成為一種習慣來提升我們的生活狀態吧。
教師寫作與素材的多寡沒有關系。還有不少的老師總是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一線老師,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是平平淡淡,沒有那么多值得寫下來的東西。肖川老師說:“我們教師幾乎每天都在進行教學實踐,寫作的題材十分廣泛,諸如某一內容的教學設計、教學建議、教材分析、備課札記、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寫之列。教學實踐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老師寫作,不用寫得轟轟烈烈、虛幻玄妙,甚至不一定非有什么深刻的哲理,寫自己的教書生活,寫自己的教學、班級、學生、學校就可以。一旦開始寫了,你就會發現可寫的東西如此之多,也會發現教育生活如此豐富多彩;開始寫了,也一定會越寫越順,寫出了感覺,寫成了習慣,不寫反而不暢快。李迪老師曾說,她寫書的時候感覺文字好像早就存在,不用費勁,自然而然就流淌而出。認認真真工作,滿腔熱情生活,一定會有寫不完的素材。
教師寫作與文采沒有關系。還有不少老師不自信,怕出丑,擔心自己寫不出好文章。文采好的老師當然很難得,但我認為沒有文采一樣可以寫。寫教學日記只是記錄反思,不必追求文辭的精美。我發現文采好的文章讀起來很舒服,但是文采并不是最重要的,真實的文章一樣感人。楊宏杰老師講過一個故事《孩子,請伸出你的右手》,記敘了楊老師如何鼓勵一個失去了一根手指的學生建立自信的經過。文章很平實,描述很樸素,但是卻感人至深、令人難忘。為什么?因為真實,因為老師的愛心與智慧。至于文采,誰會去挑剔呢?文章貴在真實,真實的東西是能夠讓人感知到的,如同李白的千古名篇《靜夜思》,簡單樸素,卻動人心弦,流傳千年。其實寫多了,個人的寫作特色會自然而然地慢慢形成,所謂的文采也會從無到有,從有到美。如果真的覺得自己文采不夠,反而會激發你去讀書,去積累,去提高。
教師寫作與發表沒有關系。寫這樣一篇話題,我似乎還底氣不足,因為我寫的文章不算特別多,發表的也較少,但是畢竟堅持了七八年,也整理出了自己的文字。我覺得剛動筆寫的階段,不要糾結于能不能發表。發表,需要寫的積累,發表還有機緣問題,但是寫得多了,發表的幾率自然會更大。一位名師一年發表了幾十篇文章,其實這些文章并不是一年之內寫下的。一篇好文章,其構思往往需要長時間的醞釀,其文采更需要長久的錘煉,這只有長期堅持寫作的人才能完成。
利用好博客、微博和微信,在自己的媒體上發表吧。在自媒體時代,教師作為知識人,應當有掌握自己話語權的意識,面對各種公共議題,尤其是教育問題,應當勇于發出自己的聲音。發表在自媒體上,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你交流,在同行、家長和學生中也傳遞著美好的情懷。當朋友評論我的博文,當學生收到我寫的文稿,我一樣獲得了成就感和快樂。我覺得,真正重要的是有一個“自己的園地”,有一個回望的所在。
上述不寫作的諸多理由,歸根結底,還是源于這些教師缺乏主體意識。因為缺乏主體意識,許多老師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卻很少有自己的體驗與反思,更多的是被動的反應,以致于教書生活變成了純粹的一個事件加一個事件,當然也就沒有欲望和熱情去記錄。把體驗和反思記錄下了,營造一個可以時時反顧的“自己的園地”,其實也就是從平平常常、略顯單調的教書生活中,“擠”出一些有意義的、令人回味的東西。寫作二字看似高端大氣,實則就在我們一日日的堅持中。
(作者單位: 廣東中山紀念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