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環境的綠化,不僅為學生學習及學術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素質提供良好的校園背景。優化校園環境,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強化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思想意識。美化校園環境,提高校園綠化質量,提升植物景觀藝術水平,塑造自然生態景觀和校園人文景觀的和諧。校園環境的優化,構建以人為本,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舒適感。
關鍵詞:校園;綠化;植物造景
目前,校園綠化與植物造景越來越受到各大院校的高度重視,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學校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體現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手段。校園植物造景的原則,應秉著整體性、區域性、動態性的原則,體現環境的藝術性和實用性。“人造環境,環境塑人”,良好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素質的塑造奠定基礎,校園環境是一所學校的文化傳承,體現一所學校的學術精神和教學特色。植物造景的好與壞,影響著校園環境的功能品質,植物造景的合理布局,進而美化校園、和諧環境,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一、校園綠化中植物造景的定義及意義
所謂植物造景,指的是在植物綠化規劃過程中,利用綠色植物的姿態、形體、色彩來創造景觀,如藤木、灌木、喬木、草本植物等綠色植物,利用這些植物創造成高雅優美的畫面,供人們觀賞。校園綠化中植物造景主要強調的是視覺效果,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應是其重要特性,主要針對的是視覺景觀范疇,這是傳統意義上對于植物造景的定義。現代植物造景的定義,不僅包含了景觀生態學科概念,還包含了全球生態學等諸多學科概念,予以生態景觀、文化景觀等更為深層的涵義。校園植物造景遵照以人為本的原則,提升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地和諧共處,優化校園環境和資源,實現校園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培養學生與自然環境的親和力,進而體會人文魅力。
二、校園綠化和植物造景的作用
校園綠化是結合校園特有的人文特征,經過空間和植物的合理規劃與配置,形成具有格調且和諧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師生創建一個適宜學習、活動、生活的輕松愉悅的自然空間。校園環境綠化與其他園區綠化存在本質的區別,校園意在培養人才、傳授知識、育人樹才,所以校園綠化無論是在物質意義上,還是精神文化層面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涵義。物質環境是教育任務得以實現的基礎,優美的校園植物景觀為師生提供娛樂、放松的場所,人文氣息濃厚,有助于減壓,同時也是為學生開設第二課堂的最佳場地。優美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實現物質教材的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深入體會自然環境多彩的生命力。所以,高雅的校園環境是一種文化潛在力量,帶給學生精神層面的享受,同時也起到熏陶師生道德品質的作用。人造環境、改善環境,反之環境又對人有塑造作用,提升人的思想境界,這便是校園植物造景的意義所在。校園綠化與植物造景,有助于校園文化的弘揚,體現校園特色,改善校園生態環境。主要作用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美化校園自然環境
校園綠化與植物造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凈化空氣,通過蒸騰作用增加空氣濕度、降低溫度,有效調節校園內的氣候。綠色植物為校園建筑增添美感,不同的建筑與植物相互調和,改善建筑物的單調與嚴肅,增添一道俏麗的風景線。綠色植物美化環境的同時,還能夠防止水土流失,環境品質的優化,形成一定的生態效應,為師生提供和諧的校園自然生態環境。校園植物造景的設計,必須結合校園特點,具備觀賞性的同時,形成標新立異的植物造景風格,別具風采,利用校園內的植物造景,展現校園本身的特色。
(二)創建校園多元化空間
綠色植物與校園空間的合理規劃,根據空間的不同起到相應的作用,如引導作用、隔離作用和圍合作用,從而構建深層次的創造。通過調節、軟化校園建筑環境,滿足師生不同層次的交往,滿足對多樣化活動空間的需求,創建符合不同民族、不同區域學生的空間領域。利用植物將校園教學區、生活區、道路等功能區域,合理規劃出來,提高諸如此類功能區域的利用率。另外,應充分利用校園良好的氣候條件,以及較好的地理位置,有效規劃設施,結合教學科研進行生產實踐,栽培經濟苗木和樹種,促進學校經濟效益的提升。
(三)優化校園環境,推進文化教育
綠色植物的合理規劃和設計,可以改善建筑物的單調感和沉悶感,讓校園建筑物的硬質感得以軟化,創建出適宜的建筑景觀,讓人體會到美感,清新自然、優美典雅的校園環境能夠有效舒緩教師與學生的工作壓力和學習壓力,創造美的意境,豐富校園色彩。校園內花草樹木的種植,可以讓學生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環境,進而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學生和教師都具備一定的審美情趣,以及擁有一定的藝術欣賞水平,將校園環境構建成具備藝術性和文化性的高品質環境,實現寓教于景的作用。此外,校園綠化與植物造景,同時也體現了校園文化的沉淀,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生長周期長,植物與學校共同成長,植物的歲月一定意義上,展示著校園歷史文化的沉淀。
三、校園綠化中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則
校園綠化中植物的合理配置,也屬于藝術創造范疇,設計配置過程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過程,必須考慮周詳植物與地域空間如何合理配置,同時也是呈現美學的過程,如此的藝術創作本身,即是一種超乎自然的創造境界。鑒于此,校園植物造景的規劃配置,植物的多樣性必須充分考慮,最大限度呈現綠色植物的形態美,展現植物的色彩美,實現不同季節植物的可觀賞性,創建異彩紛呈、多姿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綠化中的植物造景過程,應遵循的原則如下:
(一)整體性
校園植物造景的合理配置應遵循整體統一的原則,校園的生態系統具有統一性的特點,所以校園植物的規劃,應根據校園功能區域的不同,整體規劃布局,有機調節各功能區域,如道路、廣場、水系景觀帶等,所以植物景觀設計應遵照區域功能合理配置。
(二)動態性
校園綠化中的植物造景,與建筑設計有所區別,植物造景應充分考慮到,植物的形態和色彩會隨著季節的交替產生變化,隨著晝夜的變化而變化,植物的生命活力因時間的變動顯現的淋漓盡致,校園綠化必須充分掌握諸如此類的特點,合理規劃布局、凸顯關鍵,營造校園景觀的觀賞性。
(三)區域性
植物空間的間隔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方法,配置要科學合理,植物種類要豐富、不能太過單調,追求變化的同時力求統一,整體呈現規則統一式,不能給人一種雜亂無章、凌亂不堪的感覺。相同空間區域內最少應配備一種或者兩種主要植物,不同空間區域植物可不必統一。
(四)藝術性
優化校園環境,給人以美的享受,植物造景就要充分展現這種美感,植物的規劃布局應以人審美的習慣為準則。利用植物創建的自然景觀,不僅強化校園藝術感染力,陶冶情操,同時也有助于人們提升對美的感知能力。
(五)實用性
植物的選擇方面,植物的配置問題,需注重近期與長遠的協調。通常校園植物的選擇,應多選取鄉土樹種,較為成熟的樹種,以及比較容易養護的樹種,力爭以少投入,收獲大成效。
四、植物選擇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依從植物的生態特征
植物常年生存在露地,相應的種植、培育和管理都有別于溫室花卉,露地植物各方面的管理并沒有那么的細致入微。所以,必須根據不同的土壤和溫度,以及光和水分的差異,針對性的選擇符合條件的植物。
(二)注重與周遭環境的協調性,符合周圍環境的功能性
植物的選擇首先應符合生態環境需求,其次要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不僅需要考慮景色怡人優美,還需充分考慮植物是否容易成活,且所選擇的的植物必須耐修剪、壽命長,充分考慮物種的多樣性。植物的選擇應展現校園教育特色、地方特點和文化特性,重點突顯個性化。
(三)植物的選擇,應重視植物的環保作用
植物不僅有殺菌、滯塵、減噪、降溫的功能,還可以滋養水源、強化空氣濕度、吸收有毒氣體等生態功能。校園內選擇比較多的是花灌木,綠化校園的同時,美化環境,起到增強色彩和香化校園的作用。另外,使用攀援植物,實現垂直綠化效果,提高校園綠視率,為校園師生營造綠色圍繞的舒適環境。
(四)合理規劃配置
植物的選擇種類應豐富,保障植物觀賞效果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植物造景過程中,喬和灌木成片成叢的配置,必須特別關注,因為秋季和冬季有大量的枯葉和落葉,夏季會有一部分的花卉休眠,所以必須避免地面裸露造成的不良效果,所以植物的選擇必須種類豐富。若校園各方面條件適宜,可以選擇不同類的果型、花型和葉型植物,以及不同花期的樹種,對于那些多刺、帶刺激性氣味、易過敏的植物慎選。
(五)關注季節和植物色彩的變化
植物造景需特別關注季節的變化,以及色彩的變化與對比,根據季節的不同植物枝葉也會隨之變化,切忌枝葉脫落光禿。應充分考慮到植物的性質和狀態,植物的選擇種類必須豐富多樣,保障春季花團錦簇,夏季綠蔭濃郁,秋季絢麗多彩,冬季植物蒼翠,確保一年四季植物景觀的綠意盎然。
(六)植物造景主次分明
植物造景選擇的植物必須有主次之分,株型、質地、葉色的對比應該要有變化。校園主體綠化植物選擇,必須結合本校特色,根據植物的高低和大小,考慮不同季節植物會落葉亦或是四季常綠,做到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切勿如出一轍、平均分配。
五、結語
綜上所述,校園綠化與植物造景是校園生態建設的關鍵,一定程度上體現我國對教育事業,以及環保事業的重視,也展現了校園的人文性和生態性,充分運用美學,改善校園景致。校園綠化與植物造景,一方面改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注重與校園建筑的協調,軟化建筑物,讓校園建筑不那么的沉悶和單調,進而美化校園景觀。
參考文獻:
[1]夏碧強.關于校園植物造景的研究[J].才智,2015,(02):170.
[2]夏如子,吳愛國.城市中學校園綠化中的植物配置與造景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28):11417—11420.
[3]肖運成.校園綠化與植物造景[J].安徽農業科學,2006,(20):5233-5234.
[4]翁倩.淺談高校校園綠化及植物造景[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36—37.
作者簡介:
王學軍,男(1970.5-),漢族,籍貫:江蘇南京,工作單位:南京審計學院總務委員會。大專,高級工,研究方向:校園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