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 向東文

摘 要:通過對武漢城市公共元素設計過程的分析,系統地梳理了荊楚文化在設計中的應用方法,主張從荊楚文化中進行元素提取,讓城市公共元素設計的形式與功能相互協調。以三種城市公共元素專利設計為例,總結出在城市公共元素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須關注荊楚文化傳統、形象符號、意象特點等因素,通過深入地調研分析,不斷為荊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荊楚文化;城市公共元素;專利設計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荊楚文化在城市公共元素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14G518]
21世紀的今天,城市公共元素體現著時代感和文化性,通過文學、藝術學、美學等視角剖析城市公共元素的意象理念,從“形式化、藝術化、符號化、地域化”四個方面詮釋城市公共元素的荊楚文化精神。在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荊楚文化在城市公共元素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研究團隊就城市公共元素設計的過程以及專利設計成果,從理論及專利實用性、設計所體現的藝術性、人文性特點等方面,詮釋了荊楚文化在城市公共元素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一、研究現狀
“因為它代表了華夏民族文化中被兩千多年的歷史沉積物所掩蓋了的一種傳統和一種精神——楚騷、楚韻傳統及其所體現的積極進取、發揚踔厲的文化精神。”[1]綜觀荊楚文化和城市公共元素的研究文獻,在中國知網上以 “荊楚文化”和“城市公共元素”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記錄顯示:“荊楚文化”在1980年有25篇,至2012年為研究高峰期1512篇;之后,到2014年的1284有下降趨勢,而2015年僅僅只有627篇(發稿前顯示);“城市公共元素”在1997年之前沒有相關成果,1997至2002年也分別只是從2篇增長加5篇,2014年為高峰期,共有86篇,2015年暫時為41篇。假設我們以某領域文獻發表的數量為標準,決定人們對于該領域的關注度,那么關于“城市公共元素設計”的研究顯然落后于“新媒體”“城市形象建設”,甚至“荊楚文化”等研究領域,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顯現出我國城市公共元素與城市形象建設未能形成良好的匹配關系,城市歷史沿革與文化也沒能與新時代大數據、數字化傳播等方式有機結合起來。
“荊楚文化”主要與文化、旅游、考古等專業相關,同時也與建筑科學工程相聯系。“城市公共元素”則屬于藝術、設計、景觀、環藝等設計學科領域,這些文獻的專業所屬領域顯示了本項目的學科綜合性,但總體來說與四個專業相關,分別是藝術、傳媒、建筑及經濟。
總體而言,從藝術學領域出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元素設計的材料、文化、色彩、視覺形象、功能使用、造型、以及人性化等方面,較少涉及制造與經濟管理等跨領域內容。在設計及規劃學科領域,從事城市公共元素和城市形象設計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環境設計與工業設計兩個專業方向的專家學者。城市規劃專業方向的學者重視的是城市的環境與城市公共元素的關系梳理。
二、城市公共元素與荊楚文化
“城市公共元素,顧名思義就是指城市街頭上的各種地景設施,通俗地講就是城市中的環境小品,城市景觀中的公共‘生活道具[2]。” 城市的空間包容各類場所,作為一個展示型空間的存在,各類以使用功能、視覺美感功能、或是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為主的城市公共元素產品在城市各個角落靜靜存在。這些城市公共元素形成了街道和廣場的空間特質,在街道空間和景觀節點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是各個城市文化內涵、歷史文脈的重要體現。
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特色和內在力量的存在,也是一個城市永恒價值的體現。現代城市濃厚的文化意識建立在較高的物質文明的基礎之上。荊楚文化在建立文明武漢,文化湖北的價值上,有兩個重要的角度:一個是推動經濟,這是物質經濟的基礎;另一個是文化的繁榮,通過文化與產業的融合賦予城市更強的知名度。
荊楚文化與城市公共元素的結合必然在未來成為現代的朝陽大產業,而荊楚文化與環境設計結合的節點,將是一個契機。提煉荊楚文化的閃光點,在城市公共元素設計中結合起來,成為設計的人文亮點,從而達成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目的,這是荊楚文化自身傳承的要求,也是城市發展的需求。
“文化是人類在一定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為了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而主動進行的物質創制與精神創制。荊楚文化是荊楚地區民眾所創制的具有濃郁地方特性的地域文化[3]。”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內陸中部偏南的長江中游地區即是荊楚文化的地域范圍,今天的長江中上游各城市的公共元素設計,仍然充滿著地域精神。就長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武漢、宜昌等城市的公共元素而言,大都承載著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人文特色、氣候差異。
三、荊楚文化在武漢城市公共元素設計中的專利設計應用實例
“雖然作為‘有意味的形式和‘情感的符號,楚漆器、楚絲綢上的各種藝術圖式或符號,可能是遠古圖騰意識、神話觀念的孑遺,也可能是某種神秘狂熱的原始宗教情感的宣泄[4]。”荊楚文化中各類紋樣,衍生出的各種元素可在各類城市公共元素的設計中使用。“每一種再現都有著各自獨立的視覺心理——文化基礎”[5]。設計中需要設計者首先探究荊楚文化的特點以及可取的各類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和總結。
(一)景觀燈(專利號:201430539777.6)
此景觀燈的設計主要以青銅作為主要材質,作為一種長期適應室外條件的金屬材料,青銅不僅承載著荊楚文化的地域性和歷史性特征,并且使景觀燈具有一種時代感,也是文化的符號化設計。景觀燈采用變色LED燈,可適應夜晚和白天不同時間和光線的景觀美感設計需要,也滿足了景觀燈作為燈具本身的照明功能。
景觀燈的平面設計在形式上以楚式鏡為主要靈感源泉,立面采用楚文化中點紋及點圈紋為主要裝飾元素。(見圖1)
(二)長凳(青銅荊楚文化)(專利號:201530291896.9)
此休閑椅主要材質是青銅和花崗巖。造型以楚紋飾中的蟠虺紋為靈感,取荊楚文化中浪漫而奇詭的形式為休閑椅的主要形態。(見圖2)
(三)花缽(青銅荊楚文化)(專利號:201530291920.9)
花缽的設計其主要材質也以青銅材料為首選,但考慮成本效益,可選用其他金屬材料代替,外飾面做烤漆或靜電噴涂,以達到青銅器的外觀美感,其形式是為變形的燈籠狀,取其喜慶之意。(見圖3)
四、結論
通過荊楚文化分析確定城市公共元素設計主題。在城市設計中,主題是決定性因素,對荊楚文化的深入分析則是進行城市公共元素設計主題定位的前提和依據。荊楚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脈承,這個傳承中包括城市的地理、自然、社會人文背景和條件,以及文化氛圍,是將地理基礎、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這三者相結合的產物。而準確地把握和分析荊楚文化,從而確定城市公共元素設計開發主題,再進行設計深化,挑選適當的項目作為載體,并用一定的媒介加以傳播是城市公共元素設計的一條重要思路。
實現城市公共元素設計的荊楚文化內涵的外顯轉化是首要因素,它具有無形性。只有將無形的荊楚文化內涵用具體的產品或過程來加以外化,以一種直觀、獨特以及可感的形式使荊楚文化無形的內涵外顯出來,才能夠為多種層次的公眾所欣賞和感受。
參考文獻:
[1]皮道堅.楚藝術史[M].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5,導言:13
[2]胡晶.城市公共元素設計方法[J].消費導刊,2008,(17):196-197.
[3]蕭放. 論荊楚文化的地域特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2):7-13.
[4]皮道堅.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5,導言:9.
[5]王祖龍.楚美術觀念與形態[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56.
作者簡介:
胡 晶,碩士研究生,講師,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環境設計系教師,主要從事環境設計教育教學研究。
向東文,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環境設計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