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鉆石劇場+互動營銷
2015年湖南衛視周播劇《花千骨》,周播兩天時間便蟬聯雙網收視第一寶座,單集劇收視份額破10,截至首播當晚網絡播放總量就超過2億,成為史上單日播放量最高的電視劇,且持續飆高,輕松破3億,打破之前電視劇的播出紀錄。同時,《花千骨》播出后在微博上連續三天拿下總話題榜第一、電視劇榜單第一、實時熱搜第一的三連冠,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創下一夜漲1億的神話,從6月9日開播截至8月18日,#花千骨#微博閱讀量突破了67億,引發超過872萬人次參與討論,還衍生出80余條子話題,成為當之無愧的暑期檔現象級大劇。
要說《花千骨》開播便取得如此喜人成績,除了IP的人氣背景,更離不開平臺的品質保障,以及一系列制造熱點話題的功勞。湖南衛視重磅打造暑期檔“鉆石獨播劇場”,推出根據網絡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花千骨》,尚未正式開播前,湖南衛視就通過劇宣,為主演趙麗穎、霍建華拍攝了極具個人特色和角色標識的實拍宣傳片,此后還相繼推出主題篇、造勢篇、概念篇、劇情篇、換檔篇等幾十款宣傳片,可謂是全方位、無死角地呈現了以《花千骨》為核心的多元訴求,在網絡上引發了很高的關注度。
隨著《花千骨》的熱播,王牌主演們還陸續參加了湖南衛視幾檔節目的錄制,《快樂大本營》《我們都愛笑》《漢語橋》等,調動一切有利資源為《花千骨》造勢宣傳,形成多維度的覆蓋式傳播。
為了延續“骨粉”的熱情,《花千骨》密集的粉絲互動營銷方式讓熱度持續發酵,在播出前后開展的全球詞曲征集大賽、《花千骨》海報的觀眾征集大賽、3D變臉發布會、超前點映會、3D片花看片會、廣西助學行等一系列活動,讓《花千骨》在公眾面前始終保持話題性和活躍度,制造持續升溫的話題熱度,終于成就這一標志性現象級大劇。
熒屏CP+話題營銷
CP可以理解為couple或者coupling的縮寫,即夫妻、配偶或配對的意思。如今觀眾看劇臆想的本領越發強大,對于CP的配對已完全超出傳統意義上的熒屏情侶,比如在《偽裝者》中,粉絲們挖掘了無數可以搭配的CP,天臺(明臺和老師王天風)、樓誠(明樓和明誠)、樓春(明樓和汪曼春)、雙曼、雙毒、誠梁、誠春、誠田等等,有人戲稱,簡直是除了女主角外全民CP的節奏。
隨著《偽裝者》和《瑯琊榜》被炒熱的還有一系列標簽,主演胡歌和靳東自成一派,引發觀眾對娛樂圈“老干部”系演員的八卦,在粉絲的熱烈討論下,娛樂圈“老干部”群體脫穎而出,這一群體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在工作、生活中都是老干部的作風,不追逐潮流,不懂網絡流行語,不太玩社交網絡,以老派、嚴謹的風格置身于當今娛樂圈,也正因此給人一種“反差萌”的感覺。甚至有人評論說,娛樂圈將興起一股全新的“老干部”男神風,或有取代一度火熱的“小鮮肉”之勢。
除此之外,根據劇里的表現,觀眾也給主演王凱帖上“人帥、手美、低音炮、易推倒”的標簽,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各種熱議話題,粉絲紛紛為之瘋狂埋單。
匠心品質+口碑營銷
《瑯琊榜》在上映初期遇冷,因 “武俠偶像歷史正劇”的嚴肅定位與當下娛樂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也因其播出平臺相對不是一線的衛視劇場,導致在首播之初收視率偏低。但是網絡的力量一再為《瑯琊榜》正名,在微信朋友圈的刷屏及怒贊讓其快速提升知名度,以及微博上相關話題的爆出,迅速引爆網絡視頻播放平臺,并對收視率形成反哺之勢,讓這部制作精良的電視劇成功逆襲。
在數字營銷時代,以受眾為核心,憑借“互聯網+觀眾”的力量扭轉了整個營銷和傳播行業的格局,早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黃金定律。能做到如此成功逆襲,與《瑯琊榜》本身的匠心品質不無關系,觀眾的口碑營銷更是功不可沒。《瑯琊榜》是山東影視傳媒集團重力打造的古裝大劇,制作精良并且注重細節,網上一度熱傳的帖子,技術解析劇中的服裝,讓人不無感嘆制作方的用心良苦。主人公的服裝都是根據不同場合精心搭配,便裝時會加上半袖馬甲形的外褂,外出時毛領加披風,會客時一身戎裝。甚至還有不同場景下衣服前襟的區別,不同的場合衣服前襟的左右衽(簡單說就是前襟要向左或是向右)可以看出不一樣。而正是這樣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成就了《瑯琊榜》幀幀精美的畫面。
同樣被盛贊的,還有《瑯琊榜》的畫面構圖,微博網友“我們當貓吧”的一篇關于瑯琊榜構圖分析的技術帖在網上迅速走紅,帖子中截圖分析了拍攝鏡頭從對稱、對角線到三分法則,直至還有更復雜的黃金螺旋。每個畫面都呈現專業的審美,而每個細節都體現出了制作團隊的獨到匠心。
在《瑯琊榜》熱播期間,除了有粉絲發帖分析服裝和構圖之外,微博網友“_Agent涂_ ”通過長長的空鏡畫面展現出《瑯琊榜》的三米水墨畫長卷,同樣在網上引起極大的關注。
可以說,《瑯琊榜》的走紅,跟這些飽含專業分析的網友發帖關系密切,也是這樣一群出于喜愛自發為《瑯琊榜》營銷造勢的觀眾,形成一個新的粉絲群體“自來水”(意為自發組成的自費水軍),這樣一種神秘力量的口碑營銷,形成一場只屬于《瑯琊榜》的狂歡。
自由制作+精準營銷
在《花千骨》熱播的同期,《無心法師》也在網絡熱播。這部乍一看無超級IP、無大牌明星、無落地衛視的“三無”網絡自制劇,獲得了7.1億的播放量,在豆瓣獲得高達8.6分的評分,并且登陸臺灣八大綜藝臺和戲劇臺,成為首部在網絡熱播期同時發行至臺灣的國產劇。它不僅收獲了好的口碑,新人演員的演技也受到了網友肯定,在被稱為“網劇檢驗器”的B站非常紅火,每一集的彈幕都擠滿屏幕,管理員必須清好幾次網友才能繼續正常觀看。成為網絡自制劇的成功典范。
在如今動輒強IP、強明星陣容的電視劇市場,《無心法師》的成功被認為是得益于網友自發組團對劇情、人設、感情線進行抽絲剝繭的解讀,間接地為劇集做了有力的宣傳,形成口碑效應。而越是口碑相傳的成功,越是體現精準定位的重要性。
《無心法師》是一部完全互聯網基因的電視劇,從一開始便定位在網絡上的播出,它定位的觀眾群是90后、95后、00后這一部分人群,就是所謂的網生代,這部分人群在互聯網環境下長大,有全新的視野和視角,更加開放,更加易于接受新事物。正是一開始就想明白走網絡端而非電視端,明確讓《無心法師》的制作更加自由,一方面完全根據角色特點來尋找適合的演員,并不拘泥于所謂的明星大腕,而是根據角色和劇情另辟蹊徑,采用合適的新人,并反過來形成造星之勢;另一方面將劇情的尺度略微放寬,形成刺激而極富吸引力的“輕恐”特色,對目標觀眾也是一種定向的吸引,從而在眾多優秀電視劇的包圍中尋得一絲夾縫的生存機會。
電視劇市場日益豐盛繁茂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很多因素可能造成一部好劇被埋沒和消聲。如果能夠依托互聯網平臺,適當地掌握一些營銷手法,對電視劇的推廣和傳播,都將起到非常好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