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菊
學生插嘴是學生自我實現個性張揚的最佳途徑,因為學生是在一種沒有約束、沒有負擔的教學情境中產生的插嘴,這種個性張揚是真實的、積極的、有意義的,它是學生的直覺頓悟和靈感迸發出來的創新性思維。也正是由于學生插嘴的不可預設性,讓我們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下面我淺談一下關注學生插嘴的方式:
一、適時等待,讓學生有機可插
等待是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一種策略。面對學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如,《再見了,親人》上課伊始,當問學生:“什么是親人?”時,一學生說:“只有存在血緣關系的人們才稱得上親人?!憋@然,有些學生對“親人”的理解是片面的。怎么解決呢?是“告訴”他還是將“球”拋給其他學生?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解決!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與文本對話。學生初讀完后,生成了有效觀點:難道只有血緣的人才能算親人嗎?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志愿軍戰士為朝鮮人民浴血奮戰,甚至犧牲性命,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學生說得多好啊!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用心傾聽,讓學生創意紛飛
每一堂課,教師常會有一個預設目標。但學生是一個靈活的主體,這就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敢于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從而及時生成目標。
在教學《司馬光砸缸》一課時,教案中預設的目標是:了解并感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機智。一個學生舉手建議:“老師,我有不同的辦法,不用‘犧牲這個大水缸也能把孩子救上來!”我馬上豎起了大拇指,學生接著回答道:“可以用繩子或木棍把孩子拉上來。”“嗯,如果當時司馬光身邊有繩子、木棍。這是可行的!”我贊許地說。其他學生迫不及待地想發言,有的說:“老師,如果剛巧有大人經過,可以請大人幫忙!”有的說:“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合力把水缸推倒,水流出來,小孩自然就得救了?!边€有的說:“老師,也可以放塊海綿把水吸干,如果沒有海綿也可以脫下吸水性好的衣服扔進水缸把水吸干。”
聽著學生富有創意的回答,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的思維是多么開闊!只有我們平時在教學活動中用心傾聽,才能點燃學生思維創意的火花。
三、真心喝彩,鼓勵學生適當插嘴
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耐心等待、認真傾聽,而且要經常為學生喝彩。這是因為:喝彩,能鼓舞學生,產生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欲望。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會帶給學生快樂和滿足,能激起學生的自信,揚起他們理想的風帆。
教學《刷子李》后,我問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大部分都是回答:刷子李之所以技藝高超和有過硬的本領,全憑他勤學苦練練就。同學們若想成功,就必須從現在起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吃苦耐勞,勤學苦練。
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有不同意見。”“請說!”我微微一笑?!拔矣X得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領外,還要講求與別人合作,互相幫助,共同發展。‘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p>
“好一個‘閉門造車,你的見解真棒??!老師為你喝彩!”我帶頭鼓起了掌。我們應該相信,多給學生一點陽光,學生將會永遠燦爛。因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過多的傳授,而在于對學生的喚醒、激勵和鼓舞?!昂煤⒆邮强涑鰜淼?,贊美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我們在教育學生時,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表揚和鼓勵,真正做到熱愛孩子,包容孩子,允許他們犯錯誤,多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相信一定會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四、真心參與,讓學生插嘴意義非凡
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插嘴,教師不是觀望,也不是做自己的事情,而應該參與其中,關注學生的思想深度,關注學生的價值觀。
《景陽岡》上到一半,眾多學生異常活躍,孩子們正在根據課件出示的要求找出武松打虎動作的詞語。
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正為自己課前精心的設計沾沾自喜。忽然,那個“最會添麻煩”的孩子李明大喊:“武松,你對那只老虎好殘忍呀!”
??!殘忍?這是從何說起呢?這孩子!
他有點得意,繼續說道:“武松是位人人敬仰的大英雄,老虎也是我們的好朋友,他怎么可以隨便殺死它呢?”
孩子的話音剛落,我驚呆了。是呀!前幾周我們班剛開展了主題為“愛護野生動物”的班會。說實話,備課時我怎么沒想到。怎么辦?我靈機一動,對他說:“你的問題提得好,一會兒,就請你考考大家,好不好!”
“好!”他欣喜地坐下了。
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有的說:“武松也是迫不得已,它害怕老虎會吃了他!”有的說:“這只老虎死得偉大,成就了武松的威名!”“這只老虎真是位英雄,是只‘神虎!”這是學生在談自己的感受。
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插嘴,我慶幸沒有武斷,而關注到了學生的價值觀。多聽聽孩子發出的聲音,讓孩子的臉上多一些笑容。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上,當我們直面學生的插嘴時,可以采用等待、傾聽、喝彩、參與等有效的策略,把無效的資源“移花接木”,轉化為有效的資源,讓有效的資源“錦上添花”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