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賢
摘 要:智慧課堂,靈動實效的課堂,也是尋根的本真課堂。智慧解讀教材,探尋數學之“根”;精選探究素材,建構學習之“法”;巧用留白藝術,提升思維之“質”;滲透數學文化,彰顯數學之“真”,以教師專業的自覺性,讓智慧課堂真正成為孩子釋放童年生命張力的廣闊天地。
關鍵詞:智慧解讀;探究學習;留白思維;數學文化
一堂有價值的數學課,給予學生的影響應是多元立體的,不僅要有知識的豐厚、技能的純熟,更要有方法的領悟、思想的啟迪、精神的熏陶。因此,全面打造智慧課堂教學,關注差異、關注過程、關注細節、關注個體生命成長,塑造真智品質,是我們對教育卓越品質的追求,更是一種原則與態度。
一、智慧解讀教材,探尋數學之“根”
拿到一節課,我們關注的是怎么上這節課,缺乏的是對文本高屋建瓴的認識。如,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和多元思考,真正智慧課本,才能找到數學教學的“根”,把握數學學科的本質,解決“數學教什么”的問題。
1.讀厚教材,建立完整立體的數學知識體系
教材是一座礦藏無限的資源庫,一座貫通聯系的橋梁。要讀厚教材,進行立體解讀:課程標準的解讀、不同版本教材的對比解讀、教材的整體解讀、教材的單元解讀、教學內容的文本解讀以及相關知識材料的解讀等,其價值將決定后續教學的高度和厚度。
2.讀薄教材,提煉挖掘潛在的數學思想方法
讀薄教材是在讀厚教材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梳理、提煉和濃縮,是一種認識上的質變,是一種大氣,更是一種智慧。如,對于“1-5的認識”的幾幅主題圖的理解,在張齊華老師深度解讀之后,你會發現:這五幅集合圖,不但相互聯系,而且蘊含著從不同角度對數進行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從集合的觀點出發來解釋怎樣從自然界中抽象出自然數,滲透了自然數的特點。
二、智慧精選探究素材,建構學習之“法”
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不同的素材,甚至相同素材的不同呈現方式,都會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精選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變,一“材”多效。
1.提供的素材,應切合學生的實際起點
學生總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進行同化和順應,完成內部認知結構的重構。教師在教學預設時,選擇學習素材必須基于學生的現實認知起點,充分利用學生最近認知發展區。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可讓孩子回憶已認識的平面圖形;接著在情景圖中找三角形;然后憑借生活中的直接經驗來做三角形,學生不但做出了各種三角形,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找到了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2.提供的素材,應考慮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角度
對于提供的素材,我們應時刻站在學生角度,充分考慮這些材料所帶來的可能性,讓學生有一個愉快的探究過程,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如,在教學《認識面積》時,我在探究比較兩個平面圖形大小方法后,設計了比較長寬都不同的長方形的大小,原意是想體現層次性,讓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方法。但結果,由于提供的素材探究角度設計得不夠完善,給探究帶來了一定的障礙,無形中削弱了重難點的突破。
3.提供的素材,要能照顧學生探究廣度,引領學生深度探究
教師提供的素材,要盡可能涵蓋知識點的各個方面,必須具備引發學生思維活動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活動,既照顧學生探究廣度,又引領學生深度探究,開展起實效的研究。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因考慮到量角除了準確的方法外,還要注意到量角與邊長的關系。因此,我先設計了三個層次教學:(1)測量兩條邊足夠長的50°、120°的角;(2)量兩條邊足夠長的55°的角;(3)利用想想做做3,解決多角度測量和延長邊來測量,體驗靈活測量角的方法。
三、智慧使用留白藝術,提升思維之“質”
靈動的教學不在于試圖去填滿,而在于通過必要的留白,給課堂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在思考、感悟和探索中,獲得對數學必要的建構和思維質的提升,劃亮學生的智慧光點。
1.以靜心思考給各類學生留點“時間”,激發智慧的火花
課堂應該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但常常出現:個別優秀學生替代了大部分學生的思考,老師等不及,替代了學生的思考與繁衍。我們應留一點空白給學生靜心思考,“等”上幾秒,讓大多數學生能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增加學生信心及回答的多樣性,或許會閃現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也給教師留下發揮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
2.用誘導語言給知識的學習留下“空間”,激起思維的浪花
教材中的大量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閉的結構,為教師的教學留下很大的創造空間。我們不但要讀懂教材,還要能悟透教材的生長點,從中尋覓補白的策略。可以在環節、關鍵點上設計,也可通過教師的語言來進行誘導:問到該問處,止于該止時;該扶即扶、當放則放,剩下的就留給學生去填補、完善及引申。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微妙的思維張力下,沿著語言留白,主動向未知進發。
3.用肯定、點撥給學生的情感留下“空間”,使之鼓而舞之
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我們教師除了需要借助必要的教學手段化解數學本身的抽象外,更應通過鼓勵、肯定等積極正面的評價,營造向上的情感空間,使課堂教學產生強大的張力。當學生思維出現偏差,耐心的等待、恰如其分的點撥引導、巧妙的設疑激趣以及舉個例子等,都未嘗不是一種有效的激勵。
四、智慧滲透數學文化,彰顯數學之“真”
數學文化,是伴隨著數學知識的產生、生成、傳播的過程而產生的,是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和啟迪價值的數學思考方法、數學思想觀念及數學精神品格。數學文化使數學超越了知識本身,讓數學教學找到了更真、更善、更為豐富的動人內涵。我們教師要做到調試好自己的數學觀和數學文化觀,多多涉及閱讀與積累;努力從數學概念、規則、思想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入手,以更日常化、更具涵蓋性的數學內容和更加樸素的教學實踐,表達對數學文化的理解,追求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
打造智慧課堂,塑造真智品質,堅持不斷地閱讀、實踐與思考,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自覺性,相信我們的課堂,也能真正成為孩子釋放童年生命張力的天地。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