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蘭
摘 要:和所有科目一樣,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也隨著改革的深入而不斷發生改變,從傳統的教學觀轉變成順應時代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從“師為主、生為輔”的課堂模式轉變成“師為導、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從單一的教學方法轉變成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等,傳統的教學內容、模式、方法正在不斷被改進,音樂本身的魅力也在不斷凸顯出來。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師該如何提升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提高音樂課堂效率,適應時代發展呢?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方法;策略
人都會產生對各種事物的感受、看法、思想、意識,并擁有強烈的表現欲。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聽眾,很少真正參與到音樂課堂活動中,這樣會扼殺學生的表現欲,使學生的思想、情緒受到壓制,無法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也無法讓學生真正體驗音樂的美。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表演,才可以讓音樂更深入學生的心理。提升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的策略研究,就是要通過研究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來找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提升音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致,為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音樂藝術素養奠定堅實基礎。下文是通過音樂教學實踐而得出的有利于提升音樂教學質量的方法,以供廣大音樂教育者參考。
圖像能使人更直觀地感受到它所代表的意境,它能將歌曲的內容和意境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這正好也是小學生所易于接受的,形象化的音樂場景構造,可以讓小學生能更迅速地認識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點、啟發、描述,并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便可以更進一步讓學生投入教學情境。比如,在進行《大鹿》這堂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通過簡單的圖像描述這首歌的意境,或是課前準備時準備好一幅與這首歌場景、意境相一致的圖畫,讓學生體會揣摩畫中事物的心情、思想等,學生經過不斷思考揣摩畫中的意境,進而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掌握了歌曲所包含的情緒和深意。這樣有利于更快地學習,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音樂作品還可以通過模擬來實現,可以借助音響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直接刺激人們的大腦,讓人產生聯想和想象。如借助多媒體和VCD進行教學,可以感染學生的視覺效果,感受音樂的動聽。以《小青蛙》為例,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置在一個美麗的夜晚,小青蛙在荷葉上跳躍著捉蟲子、玩耍的場景等,并結合變幻音樂旋律的課堂教學環境,刺激著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能更快地融入音樂中,進而進行音樂教學。
總而言之,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必須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及教學的內容,靈活使用適宜的方法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潛能都得到表現,共同完成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徐麗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科研論壇,2009(0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