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摘 要:能否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規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及教師與全體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教師如果能真正關心、尊重、愛護學生,了解學生的要求,講究工作方法,學生反過來也會維護、支持教師的工作,課堂紀律就容易維持,課堂行為規范就容易養成,課堂管理效率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關鍵詞:課堂紀律;課堂行為規范;策略方法;尊重;愛護學生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課堂紀律作保證。否則,即使老師講得再生動、再細致,如果有少數幾個學生不遵守紀律,那么全班學生的學習效果都不會太理想。例如:學生舉手發言時,有的學生坐得端端正正地舉手,有的學生站起來伸長胳膊舉手,有的學生嘴里還大聲喊“Me,Me!”還有的學生卻乘機做起了小動作講起了悄悄話……這時,老師應該怎么做呢?怎樣才能既保護學生的發言熱情,又不使課堂變得亂糟糟呢?答案是:從新學期的第一天起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規范。這個規范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全班學生共同制定,制定時全班學生都可發表意見,規范一旦制定完成,全班學生也必須要嚴格遵守。
下面我就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向大家匯報,懇請批評指導。
第一步:制定英語課堂行為規范
教師每天面對的是幾十個性格各異、活潑好動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語課堂行為規范,就不可能將這些孩子有序地組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首先將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來,如:不得大聲喧嘩、隨便轉前轉后、在課桌下玩玩具等,在此基礎上,全班學生提出自己的各種意見,如:怎樣舉手發言?四人小組討論時聲音有多大?老師板書時同學們應該做什么……大家討論后,形成英語課堂行為規范并將之打印后貼在教室的最前面。對不遵守課堂行為規范的學生也要制定處罰措施,但要注意不能體罰或傷害學生的人格,如:幫老師擦黑板、打掃包干區、唱一首英文歌、介紹一個外國的節日、默寫單詞時到黑板上默寫、放學時排在隊伍的最后一名……全班同學都要嚴格監督執行。一旦學生養成了這些行為規范,就會形成心理上的穩定感,增強對課堂教學的認同,產生積極而又持久的教學效益。相反,教師如果只是不斷提出各種要求來維持課堂秩序,不僅管理效率低,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引起新的課堂問題。
第二步:尋找產生課堂違規行為的原因
制定好英語課堂行為規范后,總有一些學生違反規范,經過觀察和思考,我發現原因是多樣的,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老師的原因。
(一)學生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違規主要有兩種現象:
1.“外向性”違規
主要表現為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等。“外向性”違規會直接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制止。
2.“內向性”違規
主要表現為心不在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發呆等注意渙散行為;害怕提問、抑郁孤僻、不與同學交往等退縮行為;胡涂亂寫、抄襲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行為。“內向性”違規大多不會對課堂秩序產生直接影響,但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對“內向性”違規也要認真防范,及時矯正。
(二)教師的原因
課堂上發生的違規行為有時是由教師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
1.教學不當
指教師由于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組織能力,從而引起的課堂違規行為。如:
a.對學生要求過高或過低;
b.從一個環節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時銜接不自然;
c.組織游戲、討論、合作學習時對要求講解不清;
d.長時間困死在一個問題上。
2.管理不當
這可能是教師引起課堂違規行為的最主要因素,突出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違規行為反應過激。如,有些教師對個別學生的違規行為作出過激反應,中斷教學過程而大加訓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費整堂課的時間,這種失當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使個別學生的違規行為擴散開來。其實教師可以用眼神制止,或走到學生座位旁加以暗示,等到下課后再來處理。
3.喪失威信
在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師是很難管好課堂的,喪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教學不當、管理不當會造成教師威信下降外,一般說來,有以下行為的教師也會在學生心目中喪失威信:
a.對學生的要求前后不一致,布置任務后不檢查;
b.向學生許愿,但總是不兌現;
c.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
d.缺乏自我批評精神,明知錯了,也要強詞奪理;
e.帶有偏見,處事不公。
第三步:制定應對的策略方法
(一)教師要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既要備好教材,也要備好學生,特別要留意到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對于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思考其合理性,還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應對的方法。
(二)仔細認真地觀察課堂活動
講課時教師應始終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應能在學生的不恰當行為造成混亂之前就有所察覺并警示,還要及時提醒那些有“內向性”違規行為的學生。
(三)及時恰當地處理課堂違規行為
只發現問題還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采取合適的措施來處理違規行為。例如,有些學生靜坐在座位上但不聽課,看漫畫書或伏在桌子上睡覺,這類問題行為屬于“內向性”違規,不明顯干擾課堂教學,因此教師不宜在課堂上停止教學而公開指責他們,可以采取給予信號、鄰近暗示、向其發問和課后談話等措施加以處理。有些學生大聲喧嘩、戲弄同學、惡作劇和轉前轉后,這類行為是“外向性”違規,對課堂教學有較大干擾,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
(四)靈活運用獎懲手段
運用獎勵手段鼓勵正當行為,通過懲罰制止不當行為,這是鞏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獎懲的具體辦法很多,例如:口頭表揚與批評、給予學生某種榮譽或取消榮譽,發一些鉛筆、尺等學習用品、獎勵一本書、選其當小助手或撤掉小助手的職務、將其好的或差的表現及時告知家長等。
在實施獎懲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獎勵為主;二是維護課堂行為規范的權威性,嚴格按行為規范實施獎懲;三是懲罰手段不能濫用,更不能體罰學生。
能否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規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及教師與全體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教師如果能真正關心、尊重、愛護學生,了解學生的要求,講究工作方法,學生反過來也會維護、支持教師的工作,課堂紀律就容易維持,課堂行為規范就容易養成,課堂管理效率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