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歡
高爾基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幸福、創造了世界。但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重視智力發展,輕視勞動觀念的培養,使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因為從小缺少勞動鍛煉,參加工作以后也很難勝任。因此,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勢在必行。
怎樣在日常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有些感悟,與同行們共享。
借助課文教學為平臺,讓學生學會思考,從不同角度欣賞一篇文章。《父親的菜園》就是一篇關于勞動教育的課文,我先布置學生朗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思考,理清層次:父親為什么重開菜園?怎樣重開菜園?重開的菜園怎樣?從三個方面結合現實生活進行了講解。
“一條新修的公路,占據了我家四季碧綠的菜園。”這是父親重開菜園的原因,沒有了菜園,對“我”家生活的影響是“飯桌上的菜碗總也盛不滿。”借此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們的父親不勞動,那么你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答案很多,沒有零花錢、沒有錢買文具、沒有錢買衣服……我適時加以肯定,話鋒一轉,人活著最基本的條件是吃飯,不勞動吃飯就成了問題,何談其他。告訴學生勞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而且勞動是很光榮的事情,懶惰、好逸惡勞才是可恥的。現階段學習是你們的主要勞動,從小勤奮學習,將來才能擔當得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父親怎樣重開菜園?父親先選地,然后“每天天色未明……直到傍晚”去翻地,接著種豌豆來養地。而“以后的日子父親便四處拾糞”,甚至要“我”憋著也要把尿撒到地里,精心伺候這塊地,結果是原本“貧瘠的死黃土地”變成“已經黑得發亮”的肥沃土地,這是父親勞動的結晶。要求學生找出父親言行的句子,細細品讀,體會勞動帶給人的快樂感、成就感、幸福感。勞動是平凡的、司空見慣的,卻是不能間斷的,人們的衣、食、住、行處處離不開勞動。讓學生明白,家務勞動是每個成員都要共同分擔的。為了使學生養成習慣,鼓勵學生從日記方式記錄自己的家務勞動及父母對他們的評價。這樣一方面提高寫作能力,更重要的逐漸養成勤勞的品質,使學生在生活中擁有充實、幸福、愉悅的感覺。而這種勞動鍛煉也是他們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過程。
父親重開的菜園怎樣?父親的勞動使“我”家蔬菜不斷,父親的勞動給了“我”家四季的碧綠。可見,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付出辛勤勞動就會有豐厚的回報,而勞動給予我們快樂的人生。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為他人勞動。農民勞動得到了豐收的喜悅,工人勞動換來了合格的產品,醫生的勞動解除了病人的痛苦,教師的勞動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知識,而學生的勞動,贏得的一定是璀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