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功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立足于小學數學教材,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多樣性的方式進行教學,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此,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實踐,對如何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進行了闡述。
一、創設操作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小學生好奇心強和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要求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以使學生在操作、演示、測量等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動腦筋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創造能力、操作技能。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主要是形象思維,因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特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直觀性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如此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數學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圓形面積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首先要求學生將圓形向學習過的圖形轉化,再要求學生說出圓形跟學習過的圖形的關系。在最后的時候,教師啟發學生跟操作的整個過程相聯系,從而獲得圓形的面積。如此的由動手操作至語言文字的表達,再由語言文字的表達到獲得公式,就是從具體到歸納和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和動腦,參與了探究知識的整個過程,從而體會到了學習的趣味性。
二、實施開放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開放性與動態性的教學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與增強能力的關鍵方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可以切實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師應當根據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實施開放式的教學,從而激勵學生更進一步地探究數學知識和發現新問題。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統計圖表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不限制于內容與形式,要求學生自主地調查感興趣的人或者是事情,再形成統計圖表,進而有效地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且,教師進行開放式的教學評價,也就是在評價內容中融入學生的價值觀、態度、情感等,實施自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各種方式的評價,進而使教學評價體系拓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師實施的教學模式也應當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現狀以及新課改的要求實施多樣性的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可以有效地探究數學知識,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李卓.論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