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自學、展示、精講、反饋”這些環節,對于創建高效課堂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合理安排;專業引領;精心設計
我縣區域推進“自學、展示、精講、反饋”課堂教學模式已有幾個年頭了。為了使這一模式在我縣各校有效展開,我縣多次對各科教師進行培訓、指導,我校多位教師也積極參加此項工作。然而,在課堂上如何合理安排這些環節,仍然成為眾多教師頭疼的事。下面我就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自學、展示、精講、反饋”這些環節進行教學,去合理安排時間進行簡單的解讀。
一、如何安排自學環節
1.自學環節的安排,教師需進行輔助,通常以導學案的形式
導學案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載體,是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理探究的學習方案,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是教師用于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溝通教與學的橋梁。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安排學習目標,以及本節的重、難點部分。
2.編導學案應以三部分入手:自學案、探究案、訓練案
自學案有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以及對教材的解讀如何自學檢測等,幫助學生前置所學內容,甚至前置作業,初步理解和把握知識的框架和結構,為課堂交流探究做準確工作。例如,在講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課時,我設置了三個學習目標:(1)親身經歷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認識將舊知識轉換成新知
識,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2)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一般計算方法和驗算方法,并正確地進行計算和驗算。(3)通過學習回收有用垃圾,喚起學生環保意識。這三個目標的認識是學生自學的指揮棒,是學生自學的“綱領”,然后設置自主學習環節,探索教材中例1,讓學生以小組探究形式的獨立完成。這些內容的設置為課堂上深入進行探究做好了準備。同時,教師也應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和學生共同探求方法,起到引領作用。并且要訓練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擔當一個角色,都有一個問題思考,這樣的自學才有實效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氣氛,才會有收獲。
二、課堂上如何展示學習成果
學生的自學成果要集中反映在交流展示環節上,學生對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在小組內進行充分討論交流,以便把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放在組內解決。如果小組通過充分討論仍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指派由一名學生提交全班,尋求其他小組同學的幫助,共同解決。小組討論過程中要做好記錄,總結好本組好的學習方法和規律,并積極借鑒其他小組的研究成果,以適當的方法展示給全班同學。
三、教師在什么時候精講點撥
一節課有些問題僅限學生自己完成是很難解決的,當小組經過討論仍難解決時,教師給予適時適度的講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遇到困惑時,教師適時點撥讓其聯系舊知,怎樣才能相加,是同分母情況下。這時需教師點撥:“那么能不能把它們變成同分母分數呢?”再聯系舊知,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形成一個知識網絡,講解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整個過程就知識化、系統化了,將來學生復習時對知識一目了然。
四、精心設置訓練反饋環節
訓練反饋環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目標精心設計訓練題,學生要運用學到的新知識和方法解決相關的問題,進一步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并及時反饋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訓練要針對已學內容進行基礎訓練、綜合訓練、能力提升,以鍛煉學習思維、提升舉一反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綜上四個環節,各年級掌握知識的能力不同,已有知識的層次也不一樣。因此,我認為不能作統一的、固定的模式。我們應根據各自學情以及各學科的不同掌握,可以適當加減或變式。這樣就不會使我們的教師拘泥于一種固定的模式中。沒有靈活性,對于進一步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無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