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當前,新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使得學講計劃應運而生。學講計劃是一種先學后教,再進行討論、探究的課堂模式,它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學習的主要學習形式,體現學進去、講出來的主要宗旨,最終讓學生在學會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對知識加以探究,成為會學、樂學的學習者。
一、科學、合理地進行小組劃分
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之一包含了小組科學合理的劃分。因此小組劃分要充分具備兩點:一是合理,二是科學。這里所指的合理是小組在劃分過程中應把學生的學業基礎納入規劃范圍,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要充分考慮。比如:如果班級里有60名學生,根據學習成績將學生依次分為優、中、差三個部分,若計劃6人一組,那么這6人中就必須要囊括這三部分的學生,通過這種形式的分組,使每個組的能力水平都得到均衡,有利于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
小組劃分時除了要使各組在學習成績上達到均衡外,還應該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性格考慮其中。比如,把自制力強且性格穩重的學生與自律性差、調皮的學生歸于一組,這樣的組合可以起到以優帶差的作用,讓其兩者可以充分互補,從而為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1.精心設計預習學案,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
學講計劃的主要宗旨即在于讓學生學進去,講出來。那么,教師設計的預習學案就為學生探究“學什么”、展開自主學習、合作預習提供了依據。比如:我們在學習“梯形的面積”一章前,教師向學生拋出問題:“什么是梯形?該怎樣求梯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么樣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如果一個梯形的上邊為4 cm,下邊為7 cm,高為5 cm,那么這個梯形的面積是多少?”這一系列的提問,為教師和學生在課上的預習交流奠定了基礎。
2.精心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式
學生通過預習環節能夠在課堂上的預習交流中積極發言。而課上的預習交流則讓學生把課前預習中所了解到的知識,對于前期學習的心得體會在小組中、在課堂上大膽講出來。比如,在之前的課前預習中,學生明白了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即為四邊形,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求得方式為底乘以高;求三角形的面積就用底乘以高的一半,若底為a,高為b,那么三角形的面積就為1/2ab;梯形的面積則為兩底相加之數乘以高的一半。
如果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在課前幾分鐘就能夠對預習內容相當熟練,那么也算完成了預習任務,從而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打下一定基礎。
3.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明確講什么、怎么講
梯形一章的重點內容在于求算梯形的面積,而難點則在于怎樣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講出課前是利用何種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推導方法,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求異思維。
學生利用課前的合作、討論,得出一個個推導方式:一些學生說若把梯形看成兩個三角形,那么這兩個三角形面積加起來即為梯形面積;另一些說可以把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那么,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面積加起來就是梯形面積;還有一些學生則認為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組合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么梯形的面積就是所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按照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底和高的關系,就可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即上下底相加之和乘以高的一半。
學生有理有據的分析,使教師不用再著重講解梯形面積的推
導,而學生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對知識加以構建,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小組學習中得到彰顯,學生也學會了怎樣把掌握的知識大膽講解出來,從而使班級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由于小學高年級段的學生在年齡、習慣以及能力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作為該階段的老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堂類型,把“學講計劃”靈活地運用開來,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課改需求,滿足素質教學的需要。而在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需注意和學講計劃充分融合,使數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下變得不再難學,讓學生逐漸在學習過程中愛上數學這門學科,愛上學習。
參考文獻:
吳文忠.學講計劃下的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