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允清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核心課程,它包括一些簡單的自然現(xiàn)象,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多方面的學科知識,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因此,科學課具有直觀性、科學性、實驗性、操作性。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做以下幾種類型的演示和實驗
1.教師的演示實驗,在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第一課《光和影》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想想影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影子的產(chǎn)生需要哪些條件,手電筒放在不同的位置,模擬直射和斜射的變化過程,并用鉛筆畫出木塊影子的變化,從而認識到從不同側面射到物體的影子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用處很大。
2.上好每節(jié)實驗課:在實驗課上,除實驗室內的一些器材之外,我還發(fā)動學生收集一些和實驗內容相關的材料來充實課堂上的需求。例如: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第七課《水的三態(tài)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現(xiàn)象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前幾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感性知識,說出它們之間互相轉換的過程。經(jīng)過實驗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本課的知識要點,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3.學生的課下實驗,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最佳方法,因為孩子們喜歡上科學課,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對老師課下布置的實驗很感興趣,都能主動去完成,在上新課之前匯報老師。
4.學生的分組實驗,如《杠桿的科學》讓學生認識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支點、阻力點、用力點,圍繞三個點確定位置,我先讓學生回去感悟一下,家里門口的壓井,開啤酒瓶常用的開瓶器,體育器材中的蹺蹺板等的過程,掌握杠桿的原理。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演示更能讓學生知道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和規(guī)律。
二、在課堂教學中演示實驗應注意以下幾點
演示教學是教師把實物具體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做好演示器材的準備。根據(jù)教材的內容需要,帶足帶齊材料。
2.運用演示物體讓學生產(chǎn)生懸念,如前面講的讓學生用手電筒演示時,先讓學生設疑:直射和斜射有什么不同,來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3.在做演示實驗時物體盡可能找能動的,如《日食和月食的形式》,根據(jù)演示模型觀察月亮、地球和太陽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來移動演示物體,讓學生觀察得更細致、更準確,從而提高演示的效果。
4.演示物放在學生中傳看時間不能過長,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演示物學生很少見,學生感到新奇有時候不注意有可能把演示物損壞。
三、在實驗教學中的做法
1.在教學中,盡量地把學生的實驗做好,對于文中所列的實驗,即有時缺乏實驗器材時,我也盡可能準備一些容易找到的、學生比較熟悉的物體來代替,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做好演示實驗,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的資料。
3.為實驗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在做日食和月食的實驗時,可以把窗簾拉過來,擋著光來提高實驗效果。
4.對于一些器材豐富,學生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容易做的實驗,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從而直接獲取知識。
四、我的體會
1.演示和實驗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覺性,由于學生具有好動手、好奇心強的特點,實驗能將書中所介紹的抽象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基本掌握書中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演示和實驗來說明一些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明白一些科學道理。
2.實驗能較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課后學生普遍反映,通過實驗把所學知識記得更牢固,也為我們上中學學習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3.實驗可以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從而理解科學學科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例如,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適應性,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性等等。
4.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技巧和基本技能,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懂得學校的集體生活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成功。
今后,我們還要繼續(xù)努力,做好科學課的分組和演示,為我們新疆的科學教育事業(yè)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