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
由于小學數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自身特點,不能輕易、充分又自然地由音、像等多途徑生動又形象地去體現教學內容,在設計制作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為此,我們需挖掘教學內容中可利用的因素,真正在重點、難點、關鍵處發揮媒體的作用,下面談談課件制作上的一些體會。
一、讓教學內容“動”起來
數學中有許多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都是一個“可見”的動態過程,如行程問題中相遇、追及、相背等運動形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的轉化推導過程,一些幾何體的拼合,物體數量上的增減等,它們都是由具體的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知識的,由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限制,他們又往往容易脫離具體的實際去理解分析,從而造成困難。如何將這些知識問題形成過程再現在學生面前呢?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以動畫的形式讓這些知識問題“動”起來,讓它們重回具體的實體,以縮短學生在認識上的“距離”。如《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一課,先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依次分成不同等份的小扇形,再將半圓的小扇形相連排開,把另一個半圓的一排小扇倒轉,使兩排小扇的圓心相對,接著把它們重組,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把每次拼成等積轉化的過程與結果,并通過比較,容易地看出分得分數越多,就越接近長方形,最后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圓的面積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讓教學內容“閃”起來
人們常說“只見森林,不見樹木”,這種現象,在小學生中很普遍,他們往往是只看到整體,而察覺不到部分,缺乏細致入微的觀察,導致抓不住關鍵,造成對知識的不完全認識、理解和掌握。如三角形這一整體中的“對應底高”,完整概念中的關鍵字詞,復雜圖、表中的某一線段或數據等等,都很容易被學生忽視。如何將這對應部分形象地予以強調呢?可以借助計算機的“閃爍”功能,將它們“閃”動,使學生直觀地看到關鍵部分與整體聯系,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三、讓教學內容“顯”出來
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學生不易理解掌握,需要作有效的強化。這可運用計算機中的顯色功能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如知識中有緊密聯系的相關部分,幾何體中不同類別的面,平面圖形中的相關線段,概念、結論和式題中的關鍵字詞、關鍵條件等等,均可用不同的色彩“顯”現給學生。如將平行四邊形中兩組相對應的底高,分別著成兩種不同顏色,這樣何謂對應底高就無需再用過多言語說明。
當然,動、閃、顯這幾種表現形式,雖有其相對獨立性,但很多時候都要綜合采用,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效果會更佳。另外,在程序設計上還必須遵循有序、適時和反饋等原則,讓計算機的特有功能輔助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切不可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