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要用引導學生內引學習的方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內隱學習;朗讀;語言;作文
人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分為有意識的學習和無意識的學習,現代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過于重視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學習,而忽略學生無意識的學習,這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倦怠感。本次研究將說明教師引導學生無意識地學習,即用內隱的方式學習的方法。
一、在朗讀教學中開展內隱學習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引導學生學習朗讀的技巧,這使學生覺得朗讀語文課文是一種負擔。教師若能用內隱的方法開展朗讀的教學,學生將能自主地摸索出朗讀的技巧。
以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為例。
(教師在教學以前,先給學生播放孔子尋訪老子求教的片段,這個具有古色、古韻的多媒體片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師:(教師手指標題)誰來告訴老師,隱者是什么呢?
生A:(結合之前看過的多媒體思考)就是住在深山里不出來的人。
師:答得很好,還有呢?
生B:隱者是很有知識、很有見識的高人。
師:很不錯,還有嗎?
生B:是一群很任性的,生活方式沒有規律的人。
師:為什么你這樣認為呢?
生B:孔子拜訪老子時,幾次都見不到他。詩歌的標題也說作者找不到他。
師:這位同學能把兩項事物放在一起分析比較,答得很好。
(教師引導學生看全文。)
師:我們現在依照詩中的情境玩角色扮演游戲好不好?
(學生齊答好,教師引導學生布置場景。學生用吊燈當松,布置好場景以后,學生開始玩角色扮演游戲。游戲結束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
師:詩歌的第一句應該怎么讀呢?為什么?
生C:賈島去見隱者會走很長的路,因為隱者住在山里。他爬了很久的山、走了很遠的路,看到了一個童子,語氣會客客氣氣的,他怕自己態度不好隱者會不愿意見他。
師:那這詩的詞句重點呢?
生C:是“問”字。
……
從以上的師生對答中可以看到,教師只是給學生創設了學習的情境。學生結合自己既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就能在學習情境中吸收到語文知識。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詞時,要擅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
二、在語言教學中開展內隱學習
古時候,人們學習語言知識就是應用內隱的方法,比如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只要人們積累了足夠的語文知識,他們就能靈活地應用語言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黃鶴樓送別》一文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關于黃鶴樓的詩詞。
師:在這些關于黃鶴樓的詩句里,你們最喜歡哪句詩詞呢?說說你喜歡的原因:
生A: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這一句。這一句有歷史的滄桑感。
師:哪個詞讓你覺得有歷史的滄桑感呢?
生A:歷歷,凄凄這兩個詞。前一個詞讓我覺得時光流逝了,后一個詞讓我覺得有一種很孤單的感覺。
師:你覺得你的感覺和作者表達的意思一致嗎?
生A:不知道……
師:那么對于自己不了解的詞匯應該……
生A:查字典。
師:答得好。A同學提出了自己喜歡的句子,還有同學喜歡別的句子嗎?
生B:我喜歡“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句。
師:你喜歡這一句的原因是什么?
生B:這一句讀起來非常有韻味,不光是押韻讓我覺得有韻味,句子描述的畫面也讓我覺得很有韻味。
師:這句詩讓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
生B:我看到作者送別自己的朋友,朋友孤單地架著船遠行了,他一直望著朋友的船遠走,直到最后連船的影子都看不見的那種感傷。
……
這位教師應用內隱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詩詞時,他只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詞之美,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詩詞,學生在欣賞詩詞時會自主地記住喜歡的句子。學生在感受語言知識、體會語言知識、積累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就能靈活地應用語言知識。
三、在作文教學中開展內隱學習
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會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卻不關注學生是否愿意自主地寫作文,這使學生會以被動的心態寫作文。如果教師以內隱的方法開展作文教學,教師的作文教學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伊索寓言》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完課文以后寫文章,但是學生必須用另一個視角描述這個故事。一名學生寫的作文如下:
烏鴉在森林里飛,它的嘴里叼著一塊肉。這塊肉是它好不容易找來的,它想到今天孩子們能吃上肉就非常開心。烏鴉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只狐貍向它打照顧。那只狐貍說:“嗨,親愛的烏鴉,你家里的孩子們好嗎?”烏鴉聽人說過森林中的這只狐貍非常狡猾,專門騙人,所以不想理它。狐貍說:“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羽毛漆黑得連一點雜色都沒有,這才是高貴的顏色啊,其他鳥兒的羽毛跟你比起來簡直差遠了。我還聽說您唱歌唱得非常好,我能有幸聆聽您的歌喉嗎?”烏鴉聽得高興了,正想說:“等我回去把肉給了孩子再唱給你聽。”此時嘴上的肉掉下來。
(教師引導學生探討這篇作文。)
師:你的故事與課本中的故事有區別呢?你為什么要夸它的羽毛高貴而不是夸它漂亮呢?
生:烏鴉的羽毛不漂亮,狐貍硬說它的毛色漂亮烏鴉會起警覺心的。狐貍提出另一個概念,說它的羽毛高貴,它才會覺得自己和別人果然與眾不同。
師:你認為狐貍的謊話非常拙劣?
生:我認為不是狐貍的謊話很高明,是烏鴉沒有自知之明,所以被別人煽動幾句就上當了。
(教師和學生繼續積極地探討。)
……
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只要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地探討作文,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學生就會愿意自主地嘗試寫作,他們的寫作水平就會提高。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可以運用內隱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這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