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英
摘 要:情感態度的正確導向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也是班主任管理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更是學生健全發展的基礎。所以,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入手,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進而,在提高班級管理質量的同時,也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情感態度
班主任是一個復合性角色,既是班級的管理者,又是學生發展的引導者,更是情感態度形成的教導者……總之,是班級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但是,在以往的班級管理過程中,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僅是在用“強制”或者是“命令式”的方式來實現讓學生“聽話”的目的,其他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作用,嚴重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新時期下,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要從單一的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組織者、引導者等多重身份,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進行論述,以確保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培養學生集體意識
集體意識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長的各種溺愛導致大部分學生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我行我素,常以自我的意愿行動,嚴重不利于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以及團隊意識的培養。所以,在素質教育下,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要有意識地借助恰當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進而,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一來是為了讓優等生來調動學困生進行學習,全面提高班級的學習質量;二來讓小組之間進行競爭,比較每個小組進步的程度,進步大的小組可以獲得一朵小紅花,每周進行評比,每月對紅花數量獲得較多的小組給予獎勵,對學生進步較大的給予獎
勵。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鼓勵學生為了小組的榮譽、為了個人的進步進行努力,進而在全面提高班級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集體意識的培養,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
二、培養學生親情意識
親情意識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也是學生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421家庭越來越多的今天,導致一些孩子一直認為家長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嚴重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親情觀念。所以,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要認識到這一現象的嚴重性,要在管理中幫助學生樹立親情意識,使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親情。
例如: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可以借助“情境表演”活動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親情意識,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對待親情,正確地看待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在班會中,我組織學生表演“媽媽的一天”,組織學生分別扮演“爸爸”“媽媽”“我”等角色,內容不做限定,每個人只要表演自己的角色就可以,扮演“爸爸”角色的學生表演爸爸回家后的一系列行為,其他的角色也是一樣,進而,使學生在“情境再現”中感受父母在平日的辛苦以及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進而,使學生在形象的課堂中樹立正確的親情意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
三、培養學生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學生基本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情感態度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誠信意識越來越差,導致學生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對誠實守信也產生不正確的看法。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我們可以借助討論的方式來對“誠實守信”的重要性進行討論,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觀
念,同時,也為學生良好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例如:在班主任管理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以正反兩個方面對“我們需不需要誠信”進行辯論,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在激烈的辯駁中清楚地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進而,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觀念。
四、培養學生安全意識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安全意識較差,自控力也較差,所以,身邊常常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比如:衛生安全問題、交通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這些也都是班主任在管理中進行滲透的內容,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以確保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
例如:在班會中,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公益性的動畫或者是一些有意義的動畫片來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以達到糾正學生行為的目的。比如:播放兒童安全教育動畫片《乘車安全》,讓學生在視覺的沖擊下形成正確的乘車習慣,進而為學生安全意識的形成作出貢獻。同時,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漫畫或者是圖片等來教會學生正確地識別危險,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
總之,作為小學階段的班主任,我們要認識到正確的情感態度觀念的形成對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性,并借助多樣化的活動從不同的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教學,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質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王倩.班主任如何培養和塑造小學生健全人格[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