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珠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睆挠^察生活,發現數學;創設情境,學習數學;學于生活,用于生活三個方面,舉例論證了數學來自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觀察生活;發現數學問題;積累學習;解決問題
兒童知識的形成,很多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而數學知識更是兒童對生活的觀察、積累和應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細節問題是與數學分不開的,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為實例,學習數學,并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
一、觀察生活,發現數學
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歸宿,每位學生并非上課后才能接觸到數學,也不僅是在學校中才接觸數學,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各種數學問題,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識,這對學生來說是生動的、有趣的、真實的,教師倘若能找準知識與生活的切合點,數學就幻化在多彩斑斕的生活中,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如:在教學《分類》一課時,我們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去逛超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商場里面的商品是怎樣擺設的。教師可把商場里的商品做成課件,在新課開始播放課件,創設情境,然后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這些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學生就能聯系課前觀察的情景很容易地回答出:“同一種商品擺放在一起?!边@就為分類的認識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可以讓學生把握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不斷積累,不斷更新,選擇多樣而有效的方法來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創設情境,學習數學
“數學情境”是生活與數學的橋梁,設計形象生動的“數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感悟生活,尋找已有經驗,讓多彩的生活為數學學習服務,從而再次積累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執教“認識人民幣”一課時,可以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讓一名學生扮演售貨員,幾名學生扮演顧客,并擺出不同價位的商品圖片(價格先不要出示),在未進行商品交易時,先讓學生辨別哪些圖片上的貨物可能要用到“百元”,哪些可能要用到“幾十元”,哪些可能要用到“幾元”,從而加深對百元、幾十元、幾元之間區別的理解。然后再由學生輪流扮演顧客,圖片上也標上幾個價位,顧客付錢給售貨員,售貨員負責找錢,讓其余的同學評價他們的交易是否正確。這種模仿現實生活的體驗,使學生將人民幣的使用及不同人民幣幣值的認識輕松地掌握下來。
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情景,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學于生活,用于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反之,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切,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通過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歸宿。例如這樣一道生活中的圖文應用題:衣帽架高1.80米,旁邊有一凳子高0.40米,帽子放在衣帽架頂端,淘氣身高1.30米,問:“淘氣能摘下帽子嗎?”在部分學生把“身高+凳子高度”得出摘不到帽子的結論時,卻有一部分學生提出了反對意見,因為1.30+0.40=1.70(米),與1.80米只差10厘米,我只要伸長手臂就能拿到了。當然也有其他同學有其他方法,如踮一下腳或站在地上跳高等諸多方法,這些都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再如,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中,有“進一法”和“去尾法”,這也是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要合理、靈活地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比如,包裝盒子的彩帶如果不夠包裝一個盒子,就要舍去,就算它剩下已經超過一半了,也不能進一,這就是有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要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又要切合實際。
總而言之,生活數學無處不在。在數學教學中,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溝通數學解決方法與生活問題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系點,實現數學與生活、生活與數學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