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巧蓉
摘 要:在為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上,討論了如何更有效地結合《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開展這一問題。綜合考慮了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師在這一工作領域所需投入的勞動情況,分別從情感投入、情景設置和實際運用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與探討。
關鍵詞:思想品德;情感;情景
在小學課程中設置《品德與社會》課的意義何在?溯其本源,無疑是為了在教師傳授學生科學知識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與社會上的教育。這種素質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是必不可缺的。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設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何在本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對學生養成良好思想品德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內容。文章將從不可忽視的情感投入、生動有趣并高效可行的情景設置和投入實際生活的運用三個方面分別進行探索,為培養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進行一些分析,并得出有效的結論。
一、不可忽視的情感投入
教師除了能在課堂上以言語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知識,還會在平時以自身的言行影響到學生價值觀、情感觀等的判斷。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首先要做到以身示范,嚴于律己,才能以德服人,以禮育人。其次,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行業,特殊之處在于它并不是除了工作之外就可以處身事外的,可以說它是無私的行業,除了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還有情感的投入。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尤其要對學生充滿關懷與愛心,以真心打動真心是最好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對于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正在成形,這時,教師就要對每一個學生付出足夠的耐心,可以通過細心的觀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填補品德養成中的不足或空白。還有,教師傳授品德教育的方式也可以多從感情的切口入手。品德與社會課并不像其他學科一樣一成不變,它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方向的指引,教育學生能夠判斷是非并做出正確選擇的行為教育。因此,只有當教師認真投入情感,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融入學生心理,才能發揮出這門課程更大的作用,真正對學生品德與社會的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生動有趣、高效可行的情景設置
小孩子通常都會通過故事書、哲理寓言和童話傳說等了解許多道理,很多的小故事還會伴隨著孩子們成長,會一直保留在他們的記憶之中,對他整個人生產生影響的。例如,每當涉及“誠實守信”的品德,很多人會立刻記起小時候的宋慶齡為遵守與朋友見面的約定,而愿意錯過隨父親去親戚家做客的機會,或者偷吃櫻桃的小男孩的故事。小學生對于抽象的道理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他們對于故事、實例的想象與體會卻是非常迅速持久的。教材中的情景設置也正是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而加入的。這就說明,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將情景設置巧妙地融入教學,其成效必定是十分明顯的。設置生動有趣的即時情景,一方面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在輕松、自由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準確地把握和牢記其中蘊含的品德教育。事實也可以證明,這種方式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對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是非常高效率的,值得更多的嘗試和探索。
三、實際運用于生活之中才是完成良好品德培養任務的標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大多數還是理論教育,以課文的形式展開的。這對于小學生來講,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方式上來說,都會有些枯燥甚至乏味的。小學生有時候并不能真正理解這些理論,也無法將理論與自身行為相結合。然而這門課程又正是對引導學生從小就開始逐漸產生影響,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有著奠基作用的。因此,以理論結合實際,無疑是我們需要重點探索的方向。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道理只有運用到自身實際的生活中去才算真正達到教師培養其良好品德的目的?!镀返屡c社會》課本身就是一門開放式的課堂,它在課堂上講述的道理主要是用于生活實際的。教師可以多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的任務,等到他們完成之后再回到課堂上來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加深學生對課程中所講述的道理的認知,也能對其他學生產生更積極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在新課標的改革下,對學生教育的重點已從理論上往實踐上有了更明顯的傾向,因此,想要真正完成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必須從實踐的角度加以深化。
總而言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行為的指南,也是社會公民素質發展的基本要求。青少年的德育極其重要,只有接受良好的德育,他們才能接班前人,真正擔負起發展國家、發揚民族的重任。教師為學生傳遞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能夠使學生自幼便在心中發起美好的嫩芽,提升心理健康狀況,感悟人生真、善、美,方能處世高遠、明辨是非、嚴于律己,還可以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犯罪的發生頻率。思想品德教學任重而道遠,希望本文能為培養小學生良好品德的教育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