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林
作為一名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我們的學校地處敘永縣貧困山區,是個漢苗混居的地區,相對于城鎮學校來說,我們的校內校外課程資源都相當匱乏,更不用說教學硬件設備、實驗儀器等器材的完備。但是,要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把校內、校外資源相互結合實施教學,這不是給山區教師出難題嗎?然而教師不能因為學校硬件設施的落后就落后了孩子們全面學習知識的水平。那么,在山區將如何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呢?
一、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校內教學資源和校外學習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就是校內的各種場所和設施,人文資源,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各種活動等。如,圖書館、實驗室、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
校外課程資源主要指學生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中各種可供教學及豐富教學的自然資源。如博物館、科技館、圖書、報刊、電腦網絡等。
想要全面利用如上所說的校內外資源進行語文教學,我想在我們學校是不太現實的。然而,我們能尋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課程資源嗎?
二、教師是最重要的資源
陶昌(化名)是我班的學困生,學習習慣差,上課愛開小差,自卑且沒上進心,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冷遇。然而,有一次……
那是周一的班會,我在會上宣布了一件“大事”——下周五將進行全校書法比賽。為了讓學生都積極參加,我準備在黑板上教學生一些基本且重要的書寫方法,每當我寫一筆,總會有一個學生在下邊“接嘴”,然而我卻沒有生氣,因為他說得很準確。比如我寫“ㄟ”的時候,他能說出“上細下粗,要有一定弧度”,我寫“シ”的時候,他能說出“最后一筆要稍微停頓了以后往上提”……“接嘴”的就是陶昌。
課后我問陶昌:“為什么對書法的理解如此到位?”他眼睛發光且很自豪地說:“我覺得不同的字就像不同的人,個個都有它自己的特點,看著老師寫出來的字那么‘可愛,所以我喜歡上練字了。”我找出了這個學生的優點,他需要的是興趣。從這個資源出發,我乘勝追擊,對他說:“陶昌,學習就猶如練書法,其中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學習上,你常被困難嚇倒,你如今特別需要的是不怕挫折、勇敢、上進的信心,只要像練書法一樣嚴謹,你就沒有逾越不了的山峰。”他積極地參加了這次書法比賽,并獲得了三等獎。書法便成了他每日練習的一件樂事。
愛書法的陶昌改掉了許多毛病,學習進步了,生活嚴謹了,還給學生進行書法指導。同學們也喜歡和他交談了,還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寫字先生”。看到這些,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我相信他的自信在隨著書法的進步漸漸提升。
學生的愛好,學生的興趣,成了教師教育學生、促進學生進步的寶貴資源。其實,教師就是資源,這種資源不僅在于凝聚于教師身上的知識、素養和智慧,還在于教師所具有的對課程開發、積累和應用能力,其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基本資源。葉瀾教授曾說:“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過程。”就是在這“共度生命”的課堂上,不知有多少令人難忘的故事,有多少成為課堂中的教育教學案例,多少產生于心中困惑喜悅的問題。這些展示教師生命價值的“事件”,就是教師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課程資源狀況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特別是我們廣大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顯然沒有優勢。但從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來看,即使是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
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材料,如果從課程實施條件的角度看,可能有天壤之別,而從課程要素的角度看,許多不同的資源在教育價值上則是同質的。
有這樣一個例子,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提上一袋蘋果,一人分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后開始畫蘋果。結果,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畫出來像西瓜,第二次畫出來像梨,第三四次畫出來的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只帶一只粉筆,先對學生講畫蘋果的注意事項,然后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示范,學生照著教師的樣板畫出來。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就像蘋果。比較而言,美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費勁且不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自己的蘋果”“生活中的蘋果”。中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輕松且很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教師的蘋果”“黑板上的蘋果”!
雖說這只是一個例子,卻折射出了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兩種做法對于學生有不同的效果。現在有人可能要問了,像我們這些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的教師有條件分給學生蘋果嗎?如果教什么就分給學生什么,請問教師有那么多金錢來付出嗎?如果用課程要素的眼光來看,我們的確沒有條件發蘋果,我們也不可能把大量資金花在教學上,這確實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的教學,我們教育孩子,并不是把教材上的東西一板一眼地教給他們,我們可以轉換,我們把課本上沒有的博物館、音樂室、音樂器材等等轉換成我們有的東西。我們有大地,有小草,有小溪,有山路,哪怕是荒山、黃土坡、茅草棚……它們的教育價值,對于實現課程目標及發展學生感受卻是同質的,關鍵在于我們怎么運用它們。
要想使課程標準落到實處,使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就必須通過課程實施來實現。
四、我們可以這樣做
我們是貧困山區里的薄弱學校,在音樂課上我們沒有鋼琴、口琴、笛子……然而,我們的學生就不學音樂了嗎?不!他們要學,而且要樂意地學,新穎地學,既然我們是漢苗混居的地區,我們可以利用當地的民族風俗、民歌、地方戲曲等來教學生。在美術課上,習作課上,我們雖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沒有宏偉的長城、故宮……沒有這些雄偉莊麗的建筑,可我們有實實在在的大自然的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山水風光等,我們甚至有少數民族的服裝,上面有蝴蝶紋、龍紋、梨花紋等。這些資源都是可以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
二年級語文,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需要發掘他們想象的空間。那是一道把句子補充完整的練習:“……的煙花。”極少數學生是這樣寫的:“天空中綻放著一朵朵美麗的煙花。”“天空中放著很多好看的煙花。”大多數孩子卻這樣寫:“我家的地里開滿了紫白的煙花。”這里的大多數家庭都會種煙,煙是他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所以,這里的孩子對地里的煙花就再熟悉不過了。或許城里的孩子還不知道地里也能長出煙花來,山區的教育上出了山區的特色。
所以我們的課程資源并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匱乏的,還有很多資源等著我們去發現、發掘。我們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寶物”。凡是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和諧發展的資源都應加以開發和利用。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事事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小學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