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道平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實現學生閱讀感悟的升華,是都在極力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必須經常思考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實現學生升華之語文教學策略,涉及的內容比較普遍和廣泛,需要做出深刻的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語文課堂;實現升華;策略思考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語文課堂是生態發展的課堂。作為語文教學就必須遵循實踐性的原則,從讓學生通過實踐去達到理想意義上的智慧升華的角度,切實思考其實踐性的策略。筆者多年任教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升華之語文課堂做過比較膚淺的思考(限于自己的水平),現拙于筆端,權且拋磚引玉。
一、實現學生升華學生必須是樂學型
江蘇省李吉林老師是一名了不起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和專家,說她是老師,幾十年如一日耕耘于小學語文教育的園圃,把學生看成是田野里的花朵。說她是專家,致力于情境教育數十年,給我們不盡的力量。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研讀李老師情境教育的思想,感到只有真正將一個個學生看成是一朵朵姹紫嫣紅的花朵,看成是一朵朵活活潑潑笑逐顏開的花朵,小學生才可以進入其愉悅學習的境界。教育教學的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當學生處于樂學的亢奮狀態,學生才可以達到智慧的高度升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創設學生樂學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神游于語文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間。平時的教學充分運用一些情境教育的理論,進行具體教材文本的實踐性嘗試,獲取了比較好的升華學生智慧的效益。如教學《一夜的工作》能夠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筆者利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比較性的工作環境,先是讓學生欣賞一些高大的建筑以及一些豪華的辦公環境,學生不是那么自以為然,因為大家的生活水準已經頗高。后又讓學生看一下周總理的辦公陳設,學生似乎變得那樣驚詫不已。學生便從建筑的高大同陳設簡單的比較中感到一定的意味兒,更為主要的是從總理的身居高位同陳設相當簡單的對比中感受到,周總理著實就是人民的總理,是一位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好總理,學生便在這比較樂意的過程中產生比較正確的感悟。
二、實現學生升華學生必須是自主型
小學生也是有相當潛力可挖的,這是多年的教育、創新所研究出來的結果。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似乎不以為然,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自主是每個活生生的人都期望具有的,也可以說自主是每個小學生的強烈愿望。作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和為了一切的學生之小學語文教學切不可忽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自主。而且應當將學生的自主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只有將自主體現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才可能不折不扣地實現小學生學習智慧的升華。譬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是一篇描寫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敵,同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的動人篇章。應當說抗日戰爭距離小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小學生更沒有那方面的生活閱歷,對五壯士精神和品格的感悟還是具有一定困難的。但如果我們去做越俎代庖的蠢事,飽覽學生的自主感悟權,那就顯得極不應該了。所以在教學時力求把探究權都交付于學生,形成比較理想的學生智慧的升華。為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筆者讓學生整體介入教材文本,圍繞著“壯”,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比較清楚地看到五壯士思想之壯美——在生與死面前,五位戰士為了群眾和部隊的安全,義無反顧選擇的是死亡;也還比較清楚地看到五壯士的行為之壯美——五壯士不顧激戰數小時的勞累,不顧累累傷痕的劇痛,與敵人血戰到底;在勝利完成任務后,壯烈跳崖。
三、實現學生升華學生必須是探求型
小學生學習語文,學生會不會探究?其結論當然是肯定的。小學生喜歡不喜歡探究?當然也應當是完全一樣的肯定。倘若我們多讓學生去探究,學生的腦子會越用越活,學生也就越是具有其探究的活力以及能量甚至奇跡。出現其活力、能量和奇跡,那就比較充分地說明閱讀教學的感悟才是實現了學生智慧的真正意義上的升華。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充分激活學生的創新力。讓小學生從小就能夠形成點滴或者就是初步哲學意義上的思維,即思考—發現—創新。但在筆者之視閾里,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感悟,連同筆者在內的多數同仁,還沒有對此引起比較足夠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一大缺憾。對此,筆者感到:我們不能再做對不起學生的那些昧良心的事了。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為了形成學生語文學習的智慧,堅持讓學生思考、發現、創新和創造環環扣緊。譬如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這是一首含思比較宛轉,語調相當清新,又頗具濃郁生活氣息的詞。教學時,既讓學生自主感悟作品所描寫的畫面,又讓學生在以多種形式誦讀的基礎上體悟作品的意境,還讓學生形成比較理想的思維,去思考作者展開想象的具體方法。學生還真靈驗,這些都如愿以償地探究出來,非但如此,在教學之余拓展延伸性的訓練中,學生比較廣泛地搜集到許多有關黃河的詩句、傳說、諺語、歌曲。還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而且又是比較獨特的方式贊美黃河。
實現學生升華之語文課堂教學,就筆者的感覺所必須思考的內容還是比較廣泛的,應當實施的策略也不僅僅就是這些。我們必須邊思考、邊實踐,我們也必須再思考、再實踐。教育教學的實踐永遠是無止境的,教育教學的思考也會隨著適應時代的發展綻放出諸多亮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李方.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吉林.田野上的花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