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效,關系到能否引發學生的興趣,能否激活學生的思考,能否提高教學效率。因此要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從“有效提問”開始,那么什么樣的提問才是“有效提問”?目前課堂提問存在哪些問題與誤區?實施“有效課堂提問”有什么具體的方法與策略?對比,做出思考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高效課堂
愛因斯坦說:“當提出一個問題時,你能得到怎樣的回答?這取決于你提問的方法。”這句名言清楚地告訴我們“提問方法非常重要,好的問題能很快地引起人們思考,從而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效,是一個關系到能否引發學生的興趣,能否激活學生的思考,能否順利地開展學習活動,能否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那么,什么樣的提問才是“有效課堂提問”呢?
一、什么是“有效課堂提問”
“有效課堂提問”,定義有多種,尚未形成統一、完整的概念。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有效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認真研讀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精心預設課堂提問,通過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生成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最終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過程。
二、目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與誤區
1.課堂提問中重數量輕質量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因而,有些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衡量一堂課是否豐富的一個標準,重數量輕質量,過多地提一些諸如“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管理判斷性問題,學生回答或濫竽充數,或無從入手。導致其對所提問題索然無味,絲毫起不到激發興趣、引發思考的效果。
2.重提問而輕反饋
有些教師,上課的時候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但為了趕教學進度,有時第一個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接住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反饋不夠,忽略了其他學生的思路。
3.重老師問而輕學生答
現在課堂上大多數是教師問,生答,缺少學生問,教師答的場面,缺少互動,學生被動回答,導致課堂上“啟而難發”的局面,結果變成教師滿堂灌的現象。
在課堂上,提問是開啟學生各種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維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借以接受學生反饋信息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實施“有效課堂提問”的具體方法與策略
1.創設情境,有趣提問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2.抓住關鍵,深度提問
要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理解的疑難處提問,能引導學生思考,找出正確方法,解決疑難。
3.耐心候答,有效提問
候答時間(即:教師提出問題后到第一名學生回答問題的間隔時間)
著名數學特級教師朱樂平曾在“城區數學教師培訓班”學習活動中執教了“圓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什么是直徑”這一概念時,提出問題后進行了耐心的侯答。
等待是一種藝術,大到國家發展,可以把腳步放慢一點,等一等弱勢群體;小到課堂教學,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思考,多一點“金子般的25秒”,等一等后進生。
總之,打造高效課堂從“有效提問”開始,而課堂提問是一門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學過程中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毓信.問題解決與數學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2]余文森.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