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國
當前,雖然新課改的進程在不斷得到深入和實踐,但作業始終是教學任務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小學作業的布置和完成這個作業任務的有效性,促進教學效果的達成并不斷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鞏固。但教學者在設計作業任務時,注意作業布置的方式,一方面布置作業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知識的鞏固作用,同時也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綜合平衡學生各自的學習差異。簡言之,作業要“有效”,既要有效率,更要有效果。要從形式的新穎轉向內容的充實,走出“換湯不換藥”的怪圈,要從單純智力的展示轉向學科的綜合定位,走出“為作業而作業”的誤區;要從機械重復轉向思維遞增,走出“原地踏步”的窠臼。
一、作業設計的層次性
在小學階段,學生針對學習內容存在不同的學習特點,對不同的知識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差異,因此教學者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層次性的作業布置,教學者要對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了解和溝通,并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避免使用同樣的作業任務來要求不同的學生學習情況,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夠得到全面而綜合的提高和發展。
教學者根據所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分析其作業任務的難易程度,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配適合每個學生練習和鞏固知識的作業進行練習。例如,針對知識學習領悟性強的學生,教學者可要求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布置有一定發散求異的作業題;對中等生要抓住夯實基礎知識、加強基本訓練這一環節,布置一些敘述性、辨析性習題以及程度適中的題目讓他們做;而對于平時基礎較差且需要課外很多輔助學習的學生,則可布置一些通過翻書就能找到答案、依樣畫葫蘆的題目,以便他們熟悉最基本的知識。
二、作業設計的科學性
科學、合理的作業任務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達到鞏固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教學目標,隨著小學教學任務的不斷改革發展,作業任務的科學性直接關系到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教學者也要順應教育改革的步伐而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避免對部分所謂的“主科”內容的作業布置計劃偏重的現象,客觀做到平衡好對各門學科的知識掌握力度,在布置作業時要相互協調,避免出現增加某一學科的作業量而不考慮其他科的問題。老師應換位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安排作業,包括作業的難易程度、花費時間以及不同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大小,從而科學、合理地為學生布置作業,鞏固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作業形式的多樣性
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天生好動、好奇的心態,同時對單一重復的作業有疲倦和厭學的情緒發生,因此教學者要根據這些因素的存在,布置作業的形式要力爭靈活多樣,富有彈性,以適應不同興趣能力的學生來完成。比如,布置一些集動手、動口、動腦于一體的觀察型、表演型作業,就像課本劇表演、獨角戲表演、復述、講故事等,貼近學生生活,滲透各種情感教育,還可讓學生摘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重點詞句,搜集自己試卷中做錯的基礎題,改正并摘抄下來,期末復習時有的放矢。
四、作業評價要有一定的激勵性
根據不同的學生學習情況,要制定不同的作業評價標準。在作業布置和完成的過程中,教學者要鼓勵支持中等生不斷努力,在作業中不斷鞏固打好基礎,同時也要重視優等生作業的質量和學習提升空間。并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獎懲制度的制定。這樣,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切身體會到成功的滋味。作為教學者,要通過布置有效的作業任務,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并讓學生成為教學工作中最核心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