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材料、形式作為綜合材料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習材料在繪畫里的應用就是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和人才培養需要調整開設的新課程。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平面 、色彩、立體構成的課程設置模式。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逐步發現傳統的三大構成基礎課程,特別是立體構成教學已不再完全適應純藝術類專業的教學需要。形式語言在創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嶄新的理念呈現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好的形式視覺正是一幅作品的評判標準。材料與形式在藝術的領域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材料;形式語言;綜合材料繪畫;設計
材料作為設計類學生的造型基礎,其課程目的是解決在造型上的觀察方法、思維方法、表現方法的問題——眼、腦、手一體的訓練。在設計的實踐中,形式是設計師闡述設計理念的語言,是設計師展現創作性的重要方面。在研究材料基礎的同時,不可避免要提到形式語言的表達。
通過對材料的使用,深入對結構、形體、空間、質感、明暗、比例、透視等基本造型因素的了解、認識與把握,涵蓋了從具象的客觀再現到抽象的理性創造、意象的主觀表現等全方面、多角度的探索與研究。即通過具象、抽象、意象等造型手法與表現方式,融具象造型、抽象構成、意象表現為一體,從自然形態的具象寫實過渡到抽象形態的構成研究,直至形成意象形態的主觀表現。換言之,意象表現以自然具象形態的造型特征為依據,以直覺的感性體驗為基礎,通過對客觀具象形態的觀察、研究、體悟,整體把握事物本質特征,以整合與簡化的方式舍去物象表面復雜繁瑣的形式要素,從中發現、分解、抽離出線條、形狀、明暗等具有形式意味的語言因素,取得客觀物象在空間、形狀、結構上的單純化,利用形式的構成法則與構成規律,將這些形式構成因素按照一定的空間秩序進行能動的、自主的、有機的構成與組合,并在其中賦予作者自身獨特的情感、意趣、感受與理念,形成事物表面特征的重新組構與重新詮釋,形成新的形態特征,達到構想與創意的主觀體現。
設計中的材料基礎也作為現代設計繪畫的基本訓練課程,是培養設計師形象思維與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創新形態的重要途徑。
線作為造型手段,能夠敏銳、強烈、簡單、直接、自然、親和地表現客觀形象,這是其他造型手法所無法比擬的。線的這種直接性在原始巖畫和兒童畫中有很好的印證。洞窟里的壁畫僅是寥寥的幾筆線條,就充分展現了所要描述形象的野性與生命的力量。線條,是繪畫和設計中最簡單的形式,它可以表現方向,描繪輪廓,顯示和分割空間以及捕捉動態。它有高度的表現力,可以表現長度、寬度、色調、明暗關系和質地。每當一根線條開始改變方向——彎曲或是出現角度的變化,長短不一,有粗糙或光滑的邊緣——它的生動而有表現力的力量感就成倍地增加。圖1是電腦繪圖,是作品的原稿,圖2是經過綜合手段處理過的綜合材料繪畫。整幅作品先進行丙烯的繪圖,再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拼貼。利用宣紙,進行染色、拼貼,將中國化的元素與丙烯相融合,來表現一個芭蕉的現代解構。從理論上來說,一根線條只有一個維度,但在實際上,根據其相關的特征,在保持其基本長度特征的同時,線條也可根據濃淡、粗細、疏密、轉折等加強對所描對象的立體感。在整幅畫中,雖然是排除光影因素的線造型的表現方式,但是在觀察物象的線形時,仍受明暗關系的影響,即通過線條在形態不同部位的明暗變化,來詮釋出物象的立體感。如在設計素描中,用較細的、淡而輕柔的線條來表現物體較亮的輪廓,相反,則采用比較濃而粗的線條來表現相對暗部及轉折的輪廓。而后,我用線條和色彩來表現形態的空間感,將形態本身的前后關系,形態與背景的遠近關系,通過線條的層次、疏密及斷連表現出來,從而獲得整幅作品的空間感。可以合理安排線條的疏密對比,結合透視原理,如用比較稀疏的線條來表現離視線較遠的物象,用較密集的線條來表現較近的或比較突出的部位,從而達到線條體現視覺空間感的效果,用線條來表現形態的質感。材料有柔軟、堅硬、粗糙、細膩等質感。在貼完之后,筆者用稍許的顏料對宣紙進行染色,以達到畫面的一個協調感。形態的輕重可以根據變化線條的濃淡、粗細或疏密來實現。表現比較輕飄物體形態如紗、綢,采用細而柔、疏而散的線條來呈現,如表現比較有體積感、重量感的物體形態,如雕塑等,采用濃而淡、緊而密來呈現,給人也帶來截然相反的視覺感受。
事實上,任何一種形式創造的過程都不是純粹抽象或概念性的,而是具體的和物質化的。
“形式感”的培養在于一系列明確有效的形式基礎研究的方法。一些素材的選定大部分來自于筆者的拍攝,拍攝地點沒有指定要求,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的地方,例如,墻角、墻壁、地面、樹皮、下水道排水口、城墻、鐵銹……
這些素材選定好以后,筆者通過對其進行色塊的提取,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研究色彩,選定一張圖片,進行色彩歸納,將圖片里出現的顏色盡可能像的提取出來,做成小色卡,然后將這些色卡進行歸檔、歸納,而將這些色卡歸納的時候采用了構成抽象處理如圖4。這樣有利于材料的選定和形式的表達。
實際上,解構主義設計精心處理的相互分離的局部與局部之間,往往存在著本質上的內在聯系和嚴密的整體關系,往往并非是無序的雜亂拼合。
通過課程的展開,學習辨別各種形式語言,掌握一種能從普遍和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各種不同的特殊的視覺現象的能力。培養一種深層的視覺經驗與表達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要進行系列化的、科學的、多層面的、具有趣味性與吸引力的課題研究, 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設計若干個題材的研究,以系列課題的方式建構出一體化模式,以作品之間的串聯關系形成內部結構,將一定的繪畫形式語言以課題題材的要求的形式進行邏輯組織。解構主義設計師對現代主義設計的單調形式和后現代主義歷史風格的過分裝飾化、商業化的形式皆不滿意;他們對現代主義設計強調表現統一整體性和構成主義設計強調表現有序的結構感均持否定態度,認為設計應充分表現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應寓于各部件的獨立顯現之中。
其建筑在整體外觀、立面墻壁、室內設計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體空間的明顯分離的效果及其獨立特征。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畫面本身的形式語言研究,素材圖片的歸檔整理是一種收集整理的媒介,為的是方便素材的整理與利用。下一步對素材的藝術處理效果就是繪制,利用顏料去繪制圖像本身,在這個過程中,素材經過筆者的主觀處理而被賦予了新的形式語言,這種語言來自于繪畫者的藝術素養。同樣,素材的呈現效果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藝術語言形式的呈現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在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眼里,垂直線代表著太陽的照射,水平線形成地球環繞太陽的運動;而三原色也均有象征意義,黃色象征陽光,藍色象征天空,紅色是陽光與天空的交匯與融合。其經典作品紅藍椅運用簡潔的直線和垂直線,結合抽象手法,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展現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康定斯基于1926年出版了專著《點、線、面——抽象藝術的基礎》。在書中,他主張應以點、線、面、色來體現藝術的內在需要,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其中著重論述了作為抽象藝術語言要素之一的“線”的內在價值。關于“線”的產生,康定斯基指出:“在幾何學上,線是一個看不見的實體,它是點在移動中留下的痕跡。因而它是由運動產生的——的確,它是由破壞點最終自足的靜止狀態而產生的。這里,我們有從靜到動的一步。線因此是基本的繪畫元素——點相對的結果,嚴格地說,它可以稱作第二元素。”[1]他從純粹理性的角度,以張力與方向的方式分析了幾何學中直線的基本類型與性質。
綜合材料媒介這門藝術的產生過程是復雜的,至今藝術的發展也是多樣化的,甚至任何東西都可能稱之為“藝術”。所以,把藝術說清楚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何況它依然在發展著。那么,就必須選擇一個切入點,從切入點深入研究所觸及范圍內的東西,結合這個命題,筆者所選擇的切入點就是“材料媒介在藝術教育基礎課中的重要作用與可能性”。正如唯物論的基本原理,“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研究不僅僅是局限在對材料屬性的學術范疇,還有著對綜合媒介的探討可能,綜合材料基礎課程本身對美術與設計教育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俄]康定斯基.點、線、面[M].余敏玲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06).
作者簡介:
黃杏子,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