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妹
摘 要:圍繞小學習作教學中的“下水文”而展開,論述了“下水文”的重要性,“下水文”的三個最佳實施時機及其目標指向性,并舉例說明了“下水文”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下水文;時機;策略
看著自己孩子從小學升上初中,從初中讀到高中,深切體會到作文在學生語文素質中的重要性。小學作文是孩子一生中初次接觸的“寫”,所以這階段對學生作文的指導顯得異常重要,如何指導得法,如何讓學生更快接受,“下水文”在習作教學中更為必要。
一、“下水文”的重要性
新課標明確要求“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面對著每個單元不同的作文訓練點,老師必須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中時刻注意練習、積累,為單元的作文做好準備。如果只是按照某些教參步驟參考或者按照“想當然”的步驟來指導,那學生面臨的將是一盤散沙般的胡作亂寫,而當你想把這盤散沙重新整理收入籮筐時,要花費的功夫將是事倍功半。這就造成了我們封卷改作文時,會出現同年級不同班的作文水平的落差。所以每一次的作文指導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要有養成寫“下水文”的習慣,因為只有你對自己有了這個要求,你才會在課前精心設計各個環節,才會想方設法達成自己的作文準備。
二、“下水文”的實施時機
1.最佳實施時機
葉圣陶認為,“從有所積蓄而打算發表,從打算發表而研求技術,都不妨待學生自己去理會好了。”這里所描述的完整的作文過程是分三階段的,先要有所積蓄,再有打算發表,最后是研求技術。根據學生作文的這三階段,教師準備的“下水文”也有三個最佳實施時機,分別是:習作前、習作教學時、習作評價時。
2.各實施時機與目的性
(1)習作前的下水文——側重選材與構思
每個單元的作文要求各自不同,比如要求寫自己熟悉的人的習作,這“熟悉的人”就包括家里人、親戚、同學,在這不同類別的人中必須選取,而選取的人又必須根據自己最熟悉的某件事來參考。如何表述這件事,這就必須要有對文章的構思了。同樣,老師作“下水文”的過程也必須經過選材、構思的過程,老師的“下水文”正是對這過程完整的呈現,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把習作的指導意見和實例相融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習作教學時的下水文——側重本單元寫作方法的運用
小學階段的習作從三年級開始教師對各類寫作的手法都有教授,但隨著年級的不同,對寫作的手法各有側重。習作教學時的下水文,能及時讓學生明確本單元需要重點練習的寫作方法,起到榜樣作用。
(3)習作評價時的下水文——側重引導學生自我評價
習作評價時的下水文,能讓學生從教師的示范習作中找到自己習作的缺點,便于自己主動修正習作。
三、“下水文”的實施策略
1.習作前下水文
每次的習作,學生都必須先做好充分的準備,選材就是他們首先要考慮的,這也是習作前的第一難點,面對五花八門的材料,學生必須要進行篩選,再做選擇。選擇好材料后,面對的第二難點就是作文的構思了。因此,教師下水文也要講求策略,在這兩點上給予學生清晰的指引。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習作是“寫一個自己去過的地方,要寫出這個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別人讀了也對這個地方感興趣。”對于三年級的學生,習作剛剛正式起步,這個要求看上去也不難,畢竟現在的學生去過的地方挺多。就在我們集體備課時有老師認為不難寫,可以寫廣州的五羊雕像,這是廣州的標志;有老師講也可以寫學校旁邊的公園,畢竟應該比較熟悉。真是這樣學生就能寫好?我們從單元三篇課文中的“西沙群島”“小興安嶺”和“香港”逐步研究就會發現,所寫的都必須抓住這個地方的特色來描述才能讓人印象深刻。所以我也倡議我們同級的每位教師各寫一篇下水文,下次的集備再討論。等到第二次的集備時,老師紛紛講了自己這一周做的準備,有的上網查某些地方的特點、數據,有的已經在上周周六日布置家長帶學生去一次印象深刻的地方,而且還必須收集讓學生印象深刻地方的相關資料。而我們同級的每位老師幾乎都做了PPT了,有廣州不同地方的圖片和相關的說明,“下水文”一拿出來才發現五羊雕像的選材連老師都不寫了,說現在的五羊雕像并不是學生最經常去的,相反,廣州荔灣涌、廣州塔反倒成了下水文的對象。就在這兩周的下水文準備中,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也觀察、搜集相關的資料,給作文打了個扎實鋪墊。在習作課上,教師結合自己做的課件,為學生梳理出一組組各具特色的風景,加上自己寫好的“下水文”,給了學生一個最明確的方向,學生的習作也水到渠成。
2.同步下水文
教師的同步下水文其實也是在備課時就要準備的,只不過是呈現在課堂上的教學電腦上,運用圖文并茂的直觀方式,與學生同步寫作,這樣有利于進行單元寫作方法的滲透,示范直接,現場感強,往往能激發學生“比一比”的欲望,挖掘學生的寫作潛力,獲得良好的效果。
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是關于“人物描寫”的,習作要求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并且試著運用課文中一些寫人的方法,寫出他某一方面的特點”。人物描寫學生從低年級就有接觸,知道有外貌、神態、動作及心理描寫,如何從本組課文中學到新的描寫手法呢?我們就從學習“嚴監生”的形象描寫開始。臨死前的“嚴監生”伸出兩個指頭這一典型細節的描寫,把這個吝嗇鬼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鮮明個性深刻地表現出來。對“細節描寫”這一概念,就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在體會“描寫”中我們要嘗試遷移運用。通過課件的圖片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人,嘗試運用細節描寫,寫一個片段,突出人物的特點。既提高了學生“寫人”的習作水平,也為單元習作做好鋪墊。就在學生開始寫片段時,老師也選取了課件中的“手機迷”圖片在電腦一角寫“下水文”。此時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在電腦鍵盤上“嗒嗒”的打字聲和學生在本子上的“刷刷”的書寫聲外,課堂是安靜的,是高度認真的,因為師生是平等的,學生在寫,老師也在寫。等到片段寫好了,學生當然也成了下水文評價的老師,紛紛指出下水文中的“面條仍在嘴邊掛著,只有拿著手機的左手手指在不停運動”把“手機迷”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學生從課文再到下水文找到了“特點鮮明”的寫法,再看他們課堂上的習作,你也應該感慨下水文的高效了。學生課堂上練習:
3.習作評價時下水文
在習作評價時,當學生面對自己的作文,聽著老師的講評時可能還不一定能明確老師的要求。此時教師能以下水文有針對性地示范出來,便于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習作中存在的缺點,使學生在修改自己的習作時明確改進的方向。
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要求寫“用一兩件事來介紹你的小伙伴,要寫出小伙伴的特點。”在改作文時,我發現我們的同學總愛搬公式套在某個小伙伴的身上,個個看上去都是關心他人、有禮貌、尊敬老師的小伙伴,缺少鮮活。所以我在課堂上總結作文說:“大家的作文可以這樣評價:一班好人,但沒特點。”學生哄堂大笑。后來我就把我寫的下水文讀了出來,我寫的是班里同學小方,通過小方午睡時一躺下床是如何用腳頂上床鋪的這一件事突出了他的淘氣,而就在不久前的全校捐款中他慷慨地捐出自己全部零用錢這一件事又看出他是有愛心的,所以總結出小伙伴的特點是可以由各個方面構成的,這才是生活的真。當讓學生自己修改后再交上來時,學生習作上的小伙伴形象特點鮮明,活靈活現。
只有教師堅持自己嘗試去寫“下水文”,才能自己摸索出寫作的規律,并把預知的困難克服好,才能為學生開拓一條長遠作文路子,讓我們的學生在作文的路上走得更精彩。
參考文獻:
張哲英.清末民國時期語文教育觀念考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