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龍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躍躍欲試地走進課堂,又帶著新問題愁眉緊鎖地走出課堂。在課的伊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尤為重要,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疑”這一環節上下功夫,引導學生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處于一種困惑、探究的學習狀態,讓學生解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成為學習的內動力。
根據小學語文課的內容和類型來看,可以有如下提問題的方法:
一、針對課題直接質疑
例如,《萬年牢》這篇課文就可以根據課題直接質疑,什么是萬年牢?為什么叫萬年牢?
二、抓住課題的題眼質疑
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這篇課文就可以質疑: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
三、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質疑
例如,《中彩那天》這篇課文中母親的話:“一個人活得誠實、講信用,就等于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是文中的中心句,可以提問:為什么母親說誠實、講信用就等于擁有了一大筆財富?
四、根據文章結構質疑
例如,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第一段中“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最后一句“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什么關系?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五、根據文章的寫作順序質疑
例如,學習《天山》一文,因為這是一篇游記,學生會提問:“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游覽天山的?”
六、對比中質疑
例如,閱讀《故鄉》時,課文中寫少年時的閏土外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而且心里很高興。跟“我”講話無拘無束,滔滔不絕。中年時的閏土外貌已與少年時大不相同:先前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見到“我”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與往日的滔滔不絕完全不同——“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少年與中年的閏土簡直判若兩人。就可提出以下問題:二十年前的閏土和二十年后的閏土有什么不同?這變化表現在哪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七、尋找因果關系質疑
在學習《桂花雨》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學生發現一個不解的現象:“浸”字一般表示把東西放在水里,而村子怎么會浸在桂花香里呢?經老師和同學的集體解疑,明白了:盛開了的桂花香氣濃郁(這是“因”),村子里處處都能聞到桂花的香氣,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氣里面(這是“果”)。
八、發現矛盾中質疑
在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中,課文第二小節說“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第五小節又說“我忽然聞到一股濃重的棉布焦味,扭頭一看,哎呀啊!火燒到邱少云身上了!”前面說必須“紋絲不動”,后面怎么能“扭轉頭一看”,從這一矛盾中可以質疑:這樣做會不會被敵人發現昵?他發現火燒到邱少云身上了,為什么不撲滅?
九、從標點符號上質疑
例如,學習《夜鶯的歌聲》一課,學生質疑:他注意數著一聲一聲的鳥叫:“一,二,三,四……”文中的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起到什么作用?
十、從寫作手法上質疑
例如,學習《尊嚴》一課,文中有幾處對年輕人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學生可以提問: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