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是全社會的責任,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非常重視,也出臺了很多的措施。但是與美術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尚沒有在基礎教育層面得到很好的重視。美術基礎教育應該在部分非遺保護和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我們基于美術基礎教育的特點,以及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的所處的現狀,重點探討美術基礎教育在與美術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中的積極意義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強美術基礎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基礎教育;措施
在國家和地方申報并確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之多,這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文化性,鑒賞性。繼承著中華文化在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不同階段人類文化和藝術的因子,是藝術傳承和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廊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這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和擴展價值,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都能成為了解民族燦爛文化、民族藝術價值、精湛工藝技法的入口,也為當代美術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不同視角和內容,豐富美術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但是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在普通民眾中的認知還是極為膚淺,這主要源于大多數群體美術基礎教育的缺失,這種缺失造成了廣大群眾對其文化、藝術、美學、技法等各方面價值的懵懂。這種現象對于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我們知道,沒有廣大群體對其價值的認識,就談不上有價值的保護。即使階段性進行保護也沒有持久力和延續性,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最重要的是教育,從基礎教育開始來影響和傳播,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和保護意識,從而為更好地保護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是關鍵。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美術基礎教育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兩者割裂將造成認識缺乏、傳承不繼、保護不力。但是讓我們非常憂心的是,對于美術基礎教育和其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在地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是忽略。美術基礎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地方上的問題很多,現狀不容樂觀。
一、 青海地方美術基礎教育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的問題及現狀: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尤其是與美術這門教育品類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手工畫、陶藝、繪畫等,在保護和發展過程中缺乏長期的教育指導和教育規劃,這必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培養、保護文化的形成、大眾的識別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對于這些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缺少了美術基礎教育的引導、普及就不能從根本上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談不上非遺的發展和商業化應用。目前美術基礎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基本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還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教育部門責任的旁落和無奈
目前,各地州縣都基本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心,可是我們看到的是,這些非遺保護和發展中心恰恰缺失了教育部門的責任,或者說他們的工作主方向里缺失了教育功能。從申遺開始再到建立保護和發展中心,教育部門一直是旁落在外。其實,教育部門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渠道和責任主體。申遺由地方政府負責,保護和發展也由政府負責,其主要目的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教育部門尤其是地方教育部門根本沒有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研討及利用階段,從而導致非遺保護和發展成了這些中心的事。而沒有納入美術基礎教育階段的設計,教育部門責任的旁落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有效進入教育設計和教育改革,更談不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受教育主題的認識和了解。
(二)青海地區基礎教育規劃和改革的落后
當下的美術基礎教育一直還沿用著多年以前的規范。多年來國家對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利用一直在向前發展,非遺項目和非遺成果越來越多,但教育部門并沒有適應這些變化和發展,其教育規劃和改革嚴重滯后。教育內容和課程改革進展緩慢、非遺教育的教師培養基本處于“誰有興趣誰自行研究”的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更沒有納入教育內容和規劃。沒有對人的教育,尤其是對中小學生的非遺文化的美術基礎教育,根本夯實不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從長遠的角度也起不到核心的保護作用,更談不上將來的發展和利用。因為文化性的東西必須經過多年的教育才能有較好的認知,非遺的保護也要一群對非遺了解的人去代代執行,非遺的發展和利用更需要一群群了解非遺、懂得非遺、能夠把非遺代代相傳的有非遺技能的人去做。
二、如何讓美術基礎教育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中起到特殊作用:
(一)革新美術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內涵
首先,教育部門尤其是地方教育部門應組織人力及時梳理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把當地具有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間美術)通過梳理,以不同的美術創作形式(如泥塑、面塑),探尋美術基礎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契合點。從而充實和革新美術基礎教育,形成美術基礎教育的新內容和新內涵。其次,開發和形成適合各地實際情況的課程資源、教學案例、專業教材并加以推廣。應該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新的美術教育內容走入課堂、學校和不同的試驗場所逐步實踐,從而形成中小學、幼教等不同階段的教育內容和執行標準。任何標準的教育內容和規范都是經過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實踐才形成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形成適合當地的資源。再次,創新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教學方法。對于學校和師生,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事物,認識認知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所創新。要遵循以認識、了解、研究、實踐這種由淺入深的過程教育,要以欣賞教學和實踐操作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個人課堂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傳承人進學校和學生訪問培訓相結合;
(二)加強非遺師資力量建設和非遺教學基地建設
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民間以技藝傳授,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是口傳心授,基本上不存在傳承隊伍建設,也沒有形成具有教學功能的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多是以個人、小作坊的形式存在的,正是由于這種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工業化時代才顯得極其脆弱。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該把非遺人才保護和大眾教育培養相結合,把非遺封閉保護和非遺新基地建設相結合。應該建立起傳承人授藝,大學和專業研究機構承接、規范、指導培養,中小學美術基礎教育普及拓展的一體化系統。大學應該成為非遺師資力量建設的主陣地,首先應該在大學設置相應的非遺課程,進行課程建設和引導,逐步培養非遺師資力量,充實到中小學作為非遺傳承和教育的火種。可惜的是,大多數的大學并沒有這樣的規劃,即使有也是內容有限力量單薄,沒有形成氣候,專門的非遺文化教學基地更是少之又少。在校園建設專門的展示和教學基地非常有必要,讓非遺進校園就是傳承和保護發展的保證。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劃撥專項經費在校園建設非遺展示和教育基地,由學校申報,教育主管部門審核相應的人力資源、課程設計、配套政策等。引導教育系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進行承接和創新。創新非遺展示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非遺教育理念,讓建設的基地真正成為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核心資源。
(三)教育部門主導,讓非遺的各色活動在校園發揚光大
在建設非遺文化教學基地的同時,應該由教育部門主導,讓地方的特色非遺展示和宣傳活動進入校園,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他們的非遺知識和非遺保護參與熱情。活動的開展應該多樣化,有創新性。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校園講座、組織學生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開展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競賽、學校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大賽等。這些活動一定要在一個規范、高質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指導下進行,避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片面認識和不準確操作。同時這樣的活動應該組織和指導一些民間團體,向市民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素質課程教育與展示宣傳,開展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社會培訓工作,擴大影響,夯實群眾基礎。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保護的措施也是各種各樣。不僅要從國家層面予以立法保護、各級政府還要傾力而為做到重視和支持,做到創新方式、執行有力,更重要的是要讓這種保護能持續而系統地進行,建立長期的規劃和制度保證。要徹底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唯有從國家層面擴大共識,投入資源,從教育改革入手,真正解決對非遺的教育缺失問題、非遺的教育創新問題、非遺傳承人的專業培養問題以及非遺精華的傳播問題才能真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民族瑰寶長久地影響大多數人類,并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與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如此。發揮教育部門的主導作用,發揮大學引導培養、夯實中小學非遺教育基礎,對于美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將產生非常積極和核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康保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 [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3]阮榮春.中國美術研究(第4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公共藝術研究) [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王文業,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