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數碼等高新技術或許正在逐漸地改變著傳統繪畫藝術在人心中的地位。面對種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或許會變得依賴信息技術帶給我們的新奇感,也許會變得更加堅定地喜愛傳統繪畫與傳統工藝傳承下來的厚重感與質樸感。那么,科學技術的發展到底是有益于繪畫情感的表達,還是限制了繪畫情感的表達,怎樣去平衡科技對于繪畫的介入,怎樣去看待繪畫對科技的依賴,這些問題一直為藝術領域內外人們所思考。所以,繪畫藝術既要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又要避免人文精神與藝術情感的缺失,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如何做出判斷,如何取舍,是當今藝術家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繪畫藝術;情感;人文精神
當人們走在美術館或畫廊時,觀賞者也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和徘徊,不間斷地尋找展覽作品中的“創新”點。與此同時,他們也會抱以各式各樣的疑問與好奇,因為他們已經很難分清什么是純粹的手繪作品,什么是“取巧”了的科技作品。人們也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科學技術,藝術作品也似乎變得越來越缺少人文主義關懷和感情。繪畫的判斷標準也許會改變。或許,結果恰恰相反,科技的進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刺激著繪畫作品的發展,引起人們對繪畫作品中人文情感的關注。繪畫藝術是人類以其內心情感活動為特征來認識精神世界的一種方式,是感性的,是人類自身對于“美”的認知融感于理的表達形式。科學技術是外在肢體活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與表達,是理性的,其成果對人文觀念的影響很大。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部分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中已經運用到了當時的前沿科技,而科技的運用也使得藝術作品在視覺上更加“真實”。
一、藝術時代的科學
歐洲文藝復興以后科學對于藝術的影響日益增強,尤其對于繪畫的影響十分迅速,在很多藝術作品中都會顯現出“科學”的影響力,隨著這些影響的不斷顯現,也構成了西方藝術史上一個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對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原理的研究,使意大利繪畫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歐洲乃至世界藝術的頂峰。光學與色彩學的發展,促成了偉大的印象主義的出現,繪畫的色彩、筆觸、趣味、視角等因素都因此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科學技術的運用,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和繪畫的演變,然而無論科學技術給藝術帶來的改變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廣,都離不開一個人文價值的核心問題,這就是人的情感問題。因為所有的人文價值,包括尊嚴的神圣,理想的崇高,道德的判斷等,都要以人的情感為基礎。而繪畫恰恰是人類情感賴以表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自古以來,繪畫作品中每一次人文情懷的注入,都會使藝術作品更具有耐人尋味的魅力。那么科學技術的發展到底是有益于繪畫情感的表達,還是限制了繪畫情感的表達。如何平衡科技對于繪畫的介入,或者繪畫對于科技的依賴呢。以往藝術歷史的發展和演變都表明,科學技術對于藝術情感表達的作用一直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但今天的情形與以往略微有所不同的是,科技的影響力,也許已經大大超越了藝術的承受力。理性的增強,帶來感性的削弱,藝術與科學的平衡可能再次被打破。
隨著信息數碼科技的發展,我們又面臨了一次新的科學技術與藝術間的“平衡”與“較量”。如今手工創作慢慢變得已不是繪畫藝術展示的唯一手段,畫家的表現手段、方式、材料變得多種多樣,很多繪畫從業者可以變化他們以往的創作方式,也可以憑借電腦更輕松地創作出更新穎、更具有特殊趣味的繪畫作品。盡管手工繪畫和電腦繪畫之間有著很大不同,表現風格和整體效果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部分的作品仍然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甚至符合觀眾的審美,并且絲毫都不妨礙他們去“欣賞”這些藝術的表現力。有些電腦制作效果的出現,還會給手工藝繪畫帶來更多靈感,激發出更多的表現方式與手段,甚至會比傳統手繪作品的藝術效果更耐人尋味。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無論是圈內藝術家,還是圈外藝術家,都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在某些特定的創作中依托電腦可用的繪圖軟件將攝影照片或素材圖片處理得達到想要繪畫創作的特殊效果,從而進行構思、修改和創作,這樣可以預見“完成”的效果。畫家也可以將他們在電腦上繪制完成的圖像打印或噴繪出來進行拼貼或剪裁后再創作新作品。好多利用高科技后的“再生”創作作品都在訴說,運現代科技手段,在一定意義上能夠改變以往人們認識中的畫家概念、繪畫概念,欣賞概念及并使它們的內涵得以拓展和延伸。我們已經越來越多地看到,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是怎樣逐步地改變繪畫的性質,并使它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與此同時,藝術也給科學技術的存在找到了立足之點,他們之間的界限,已不再是涇渭分明。我們在說他們是“藝術中的科學”的同時,是否也同樣可以說他們是“科學中的藝術”呢?
二、科學時代的藝術
科學時代的藝術正悄悄走入了我們的視線,科學技術的出現不是限制了繪畫的發展后使我們依賴科技難以自拔,而是讓我們改變了傳統繪畫與手工藝的某些方式,解放了我們的思想。如今手工創作的繪畫作品經過信息數碼技術的掃描、處理、修復,可以進行大批量地仿制生產,制作出相同甚至超過原作視覺效果的繪畫產品。更多的人可以欣賞高質量印刷的“世界名畫”,藝術借由這個途徑走進了千家萬戶。這些大眾化、商品化的藝術產品正在不斷地被人們所接納。畫面上清晰的筆觸、特殊的肌理、干濕的變化、微妙的色彩……都依稀可見,甚至可以達到與原作品迥然不同的感覺。購買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購不一樣效果的作品,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快速地噴繪出自己想要的作品風格,或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追求“相同”,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追求“個性”。一幅幅精美的繪畫作品,通過數碼技術的制作與處理,就可以更廣泛、更快速地供觀眾欣賞、購買。藝術家平時的繪畫創作通過掃描、后期處理后直接進入網站宣傳平臺,通過網絡在線宣傳、推廣、展覽和拍賣。這樣也減少了實體店銷售的局限性,擴大了宣傳力度,讓更多喜愛藝術的人欣賞、學習并參與其中。如此既擴大了藝術作品的流動性,又使得藝術作品的傳播方式變得不再那么單一。
此外,新興媒體的藝術地位變得十分重要,表現方式也多種多樣,通過電腦圖形、圖像等高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直接應用于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工業設計、動畫和插畫設計等,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由科技手段所制造出來的“藝術環境”之中。我們不妨幻想一下,當新興的科技再次帶給傳統的繪畫藝術強烈的沖擊后我們的感受如何呢?在這強烈的沖擊面前,我們或許真的無法做到無動于衷了。也許在很多時候繪畫的判斷標準正在改變,我們真的變得很難再說“最好與更好”,只能說“另類與不同”。繪畫的唯一性原則逐漸地被動搖了,作品的“過程”也可能會被“結果”取代,收藏的意義也許變得不再那么確定。畫家的職業性很可能將要遭受到很大的挑戰,由技術所帶來的“手工的感受”慢慢地將要消失,“熟能生巧”將要讓位給“策劃制作”。畫家的身份感正在變得有些模糊,也許可以變得誰都可以是畫家,誰都可以不是畫家。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審美標準和欣賞習慣也許會變得可有可無。有些畫家們越來越不耐煩一筆一畫地描繪,而是憑借各種新興的科技手段在短時間內完成作品的創作。本應該作為藝術家靈感源泉和觀眾情感寄托的繪畫,或許會變得再也無法承受越來越快和越來越多的社會變化訴求。繪畫很可能會變得更快、更容易、更簡單、更時尚,與此同時,繪畫更加依賴科技手段所提供的視覺效果了,更加忽視感情、靈性、天然這些珍貴的繪畫因素了。我們幻想的那些改變會不會在某一天真的“實現”了呢?這些改變的到來讓我們變得到底是離繪畫的情感更遠了,還是更近了呢?在科學技術與藝術的互動之中,我們又將何去何從呢?因此,如何調整繪畫與科技之間的協調關系,相互取長補短,為對方所用,對于深處新時代的藝術創作者來說,就變得非常重要。
三、藝術與科學的平衡
在很久以前,傳統的手工繪畫藝術在很多時候都發揮著展現人們審美能力、記錄生活情景、再現生活的關鍵作用。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攝影技術以及計算機等技術的發明進步,使繪畫在保持原有作用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許多新的作用。攝影可以去記錄生活,從而取代了繪畫作品的某些職能。繪畫記錄生活和敘述故事的作用逐漸消退,促使繪畫由此向更純粹的藝術方向去發展了,繪畫的藝術性和人文性變得更加突出,使得藝術與科學得到了相對的“平衡”。在繪畫的過程中,畫家表現的題材變得更加多樣,繪畫不再只是記錄社會中的生活百態,而是在藝術創作中更多地融入畫家自己的情感和審美以及特有的繪畫語言,使得繪畫作品也變得更加生動,富有情感,從而激發了出了繪畫作品中的藝術性、人文性等特性。
藝術與科學之間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互為前提的關系。它們既無法相互決定對方,也不能被對方的影響所削弱。自古以來,它們各自的影響力雖然總是在不斷地此消彼長,卻永遠都不會失去平衡。沒有科學推動作用,藝術的發展就會缺少根基。沒有藝術的啟發效應,科學的發展也將難以為繼。它們之間的平衡是延續的、永恒的,而維持它們平衡的核心意義就是人文性的思考。科學需要藝術的敏銳,藝術需要科學的嚴謹,科學追求感性基礎之上的理性,藝術探索理性規則之外的感性。科學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而藝術能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它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它們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取代誰。它們既有對立,又要統一,既有矛盾,又要和諧。它們只能在一起,一旦失衡,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都將不復存在。
作者簡介:
于婉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