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現在國內的的電視劇有關于剩女的題材有很多,但是關于不婚男這個題材卻很少,你為什么選擇了這樣一個角度?
A:去年7月份的時候,我到首爾為第九屆首爾國際電視節當評委,除了我還有一個美國評委和一個德國評委,我們在交流時我就說我想寫一個關于男人不想結婚的故事,問他們覺得怎么樣。他們兩個人非常興奮,無論在美國還是在德國,都存在這種問題,這就給了我特別大的信心。這個題材沒有任何的國界的限制,把它放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共鳴的。我想反映一點現實生活中特別真實的故事,有過一個數據統計,就是其實很多女性不婚不是說她并不想結婚,她總是覺得沒有遇到好的、合適的男人。但是男人有的時候不想結婚,他真的就是不想結婚,他們會覺得沒長大、不想負責,覺得想要自由,所以我就覺得如果光把故事放在一段感情上,可能相對戲劇性沖突就會變弱,所以我把它分成三段,每一段都非常有代表性,很有意思,會讓觀眾產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
Q:大齡不婚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社會現象了,你覺得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它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A:其實站在我個人立場上來講我覺得并沒有什么好和不好的,真的就是社會更加開放、文明程度更高的一種進步,我覺得社會往前發展的趨勢是,人可以去尊重任何人跟你不同的選擇。所以我現在覺得,有很多女的,可能已經30多了未婚,周圍并沒有人去說她是大齡剩女,我覺得這是好的現象,她的選擇是被尊重的。與其你選擇在婚姻中不幸福,還不如先一個人認認真真去生活。愛情和婚姻確實是很重要的,但你過得快樂更重要,所以我在戲里也是在傳遞一種觀念,你可以過得很快樂,不需要太被世俗影響。
Q:你作品的視角都很生活化,靈感和素材一般都來自于哪里呢?
A:生活化的東西必定還是來源于生活的,可能寫作的人都是特別敏感的人,很多東西會對你有一個觸動。就比如我已經在上海為《相約星期六》這個欄目做了十幾年的嘉賓,每次到了現場我會拿一個錄音筆去采訪這些人,如果我覺得一些細節特別生動而有趣,那我會慢慢地記在心底,然后記在心底是不夠的,它要慢慢地長出來,在你心里長出一朵花或者一棵樹來,它是一個你從各種渠道得來的素材慢慢長期積累的過程,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變成故事,而是一些故事的綜合和疊加,然后慢慢捋出來一個清晰的思路。
Q:作為一個編劇,怎么在藝術性和商業性或者說大眾審美中做一個平衡呢?
A:現在的電視劇觀眾你不要低估了他們的審美水平,觀眾其實是懂的,特別是年輕觀眾,他們是看美劇、英劇長大的孩子,他們對電視劇的鏡頭語言包括對節奏、音樂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當時在拍的時候就定下了一個想法,我們要努力做一個精品,故事很好看的,演員也很養眼。我覺得在創作與拍攝過程中,我們沒法去討好所有的人,但至少我們保證它的制作水準是高的。關于商業和藝術間如何平衡的問題,就商業來說的話可能劇中的一些話題與一些情節的設計還有演員的選擇會有一些商業化的因素在,但是在藝術包裝上我們是非常精良的。電視劇有趣的地方也在于你沒有辦法知道它播出的時候是一種什么狀態,這一部分是誰都沒有辦法把控的,所以我們也覺得很多東西還是交給大家檢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