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琴
摘 要:通渭書畫盛行從20世紀中后期至今已有數百年發展進程,但隨著通渭縣具有濃厚的書畫文化氣息,扶持文化產業,以書畫帶動當地文化業、旅游業的大發展以來,書畫熱潮不斷掀起,藝術家們的繪畫風格、繪畫素材及創作水平存在各種問題、這要求我們在“崇尚耕讀,鐘情書畫”的基礎之上,借鑒先進的繪畫理念,提高能促進通渭書畫健康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通渭書畫;現狀;發展;對策
一、通渭書畫現狀分析
通渭位于甘肅省中部,轄18個鄉鎮332個村10個社區,總人口44.67萬人,素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稱。目前,該地區書畫創作人員數量已經達到3000多人,其中美術與書法協會會員數量近50人,全縣書畫愛好者眾多。通渭民間書畫收藏總量達200余件。每年參加美術高考的學生近500人,通渭書畫正向專業化渠道發展。
通渭民間書畫習俗,家家戶戶蓋好房子以后,正房、左右廂房皆掛字畫,房內正堂之上必須掛中堂(包括國畫 ,書法,國畫居多),左右相配條幅一對(主要是書法):房屋兩側墻上則掛四條屏或單幅山水,花鳥等。客房(正房)正堂供奉祖先香火,書畫相應大氣、莊重,此作品一定是德才兼備、品行高尚之人所作。不管農民生活有多么拮據,都要托人到縣城向有資歷的文人畫家,學院派畫家求一幅中堂。條件好一些的農民多求幾幅,包括中堂、四條屏等。
通渭人從古至今一直喜好收藏字畫,家喻戶曉的一句話“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據統計,全縣書畫收藏總量達200余件,從宋代米芾、明代王瓚、仇英、董其昌,清代鄭板橋、左宗棠到民國時期于右任,再到現代的張大千、黃胄、啟功、舒同等名家。他們收藏書畫不只看重書畫作品的好壞,更看重作畫者的品行,例如清代李南暉、牛樹梅等人自身為官清正,其創作的書畫作品得到了人們的推崇。所謂“家有冷字不算窮”的鄉諺中所說的“冷字”正是清代嘉慶年間在通渭任職縣的冷文煒的書法作品。除了以上作品外,還有學院派及文人書畫家、業余書畫家、教師等人的優秀作品均有收藏。
二、書畫活動分類
(一)書畫收藏
通渭縣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有寫寫畫畫的人,差不多戶戶都收藏有字畫。這里從古至今就有書畫研究鑒賞收藏的風氣,他們之間不爭吃穿、家用擺設,但收藏書畫的熱情卻近乎狂熱。有關于統計,約有一百五十萬件古今名畫字畫被通渭人收藏,全國各地書畫,古董,收藏家們頻頻與本地書畫收藏家們交流、交易。在當地,一部分人把收藏專業化,一部分人當作業余的職業去做。書畫活動成為通渭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在各種從事書畫創作的職業中,書畫收藏頗為盛行。
(二)書畫市場
北京憑借自身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地位,成為我國重要的書畫市場中心,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發展速度穩居全國首位,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02年,宋代米芾的《研山銘》字帖,以近3000萬元定向拍賣,最后收歸國有。2003年,散落于民間的紹興本晉代索靖《出師頌》墨跡也由中國嘉德公司拍賣成交,同樣歸國家所有,價格高昂。上述兩件作品對于收藏家的影響十分巨大。具體來說,高價收購將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即便收藏家認為國家級文物價格普遍較低,但公眾卻難以理解一個字帖的價格竟如此之高。另外,文物級別高,且通常由國家收購,將會引起媒體關注。而媒體關注自身具備的傳播性較高等特點,將會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同時該文物價值將得到一定提升。更為關鍵的是對書畫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此時正是中國藝術拍賣市場迎來的全盛時期。
現在全國各地云集著龐大的收藏家隊伍,通渭收藏受北京嘉德、保利等拍賣公司影響,在本地收藏業不斷發展,并具有本土特點,主要是成交作品數量多,從每年交易數量分析,趨勢不斷增長。收藏家們不再是本地交易,參與全國拍賣作品居多,對外交流頻繁。在書畫市場的良好發展下,更多人從事這一職業,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收藏家們。
(三)書畫創作
就書畫創作隊伍來看,全縣書畫創作人員數量很多,且藝術水平較高。據調查顯示,縣級以上協會創作骨干人數近400人,分別在省書協、國家級協會等。而李濟暢、姜效忠等農閑時“放下鋤頭,拿起筆頭”習字作畫的農民作者占將近20%。隨著書畫文化不斷發展,全縣書畫藝術整體水平呈現持續走高的態勢。近幾年,全縣先后有200多名作者在各級比賽中獲獎,或者作品被專業機構收藏等,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和接受。縣書畫院與書畫藝術學校邀請了近百名國家級書畫家擔任名譽校長,采取專業培訓和學術講座等多樣化形式對縣內作者進行培訓,逐漸建立起一支年輕化、專業化書畫隊伍,成為我國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畫廊與書畫裝裱
在書畫藝術迅速發展的帶動下,該地區專業經營的畫廊店鋪也隨之開展頻繁的交流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地區書畫產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在縣委、政府大力引導和鼓勵下,將書畫作為主要經營內容的店鋪不斷涌現,全縣有畫廊和裝裱店數量達300家之多,書畫店鋪遍布城鄉,為書畫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在旅游旺季時,外地游客來此地,購買自己喜愛的書畫作品,對于促進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習字、學畫的人頗多,"人人練字畫”也是通渭特有的文化習俗,參加美術高考的學生數百人。另外通渭書畫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全縣有畫廊、中等專業書畫經營組織350多家,從業人民數千人。書畫交流活動掀起熱潮,通渭縣第四屆文化節開幕,全國上百名著名書畫家參加,大大小小的展覽多次舉行。
三、通渭書畫的發展對策
通渭書畫市場發展迅速,對外交流頻繁,日漸趨向商業化模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通渭書畫家們的繪畫風格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大相徑庭,主要以“農民畫”中的“學院派”特征和“文人畫”風格為代表,作品內容似乎大同小異,主要以擬古為主,梅蘭竹菊仍是藝術家們繪畫的主題,人人熟知的“農民畫”作品則缺少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上過專業美術學院而“有資格”追求“學院派”特征和“文人畫”風格的“專業畫家”,一度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通渭寫字、畫畫的大多數是農民,“通渭現象”中的“文人畫”都是“農民畫”,想要在“文人畫”中取得成就,首先通渭這些畫畫的人要變成文人。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文化素養、繪畫功底都達不到一定層次。所以,“農民畫”應具有一些鄉土氣息和原生態的東西。
一位專業書畫家對通渭書畫家們的繪畫題材曾提出一些批評,認為他們應該有創新,不應該一味擬古。他認為通渭書畫要想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和品牌,不能夠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繪畫題材,而是應該積極創作,并將本土特色充分融入到創作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正如該畫家所言,牡丹、梅花、蘭草是中國傳統繪畫題材,全國確實有不少優秀的畫家。如果仍然將這類主題作為創作源泉,那么就難以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所以通渭書畫家要另辟蹊徑,以通渭的土墻、麥田、土房子、瓦房、草垛……為繪畫題材。通渭書畫家張守忠以畫公雞出名,他在傳統的繪畫基礎上,融入了新的繪畫元素,把專業的繪畫風格和鄉土畫法相結合。
對于通渭書畫家的創作水平,有人在文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人不敢相信是農民作品,它更像出自藝術院校的畢業生之手”。確實有它的客觀性,只是這種“贊揚”不僅突顯了通渭書畫家的整體水平,更反映了書畫藝術水平的不進步及“農民的作品”的刻板、擬古畫法的批評,因為“藝術院校畢業生”意味著“科班出身”,而“農民的作品”在世俗的刻板印象中“不應該是這樣的”。藝術源于生活,想要探索真正有益于通渭書畫藝術發展的出路,就應在長期的書畫創作實踐中,繼承傳統,博采眾長,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地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使作品呈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散發著鄉土氣息。無論山水、花鳥、人物等不同物象,還是工筆、寫意、白描等不同手法,都獨具特色。
針對我國書畫之鄉的通渭縣而言,設置書畫院、書法藝術學院等培訓基地并不多見。受該縣經濟水平的限制,書畫院與藝術學院僅有兩所,遠遠無法滿足書畫藝術發現需求。為此,通渭政府可以利用政府辦學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辦學,并為民間辦學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培養更多專業的書畫人才。同時,還應為鄉鎮書畫分會掛牌,適當增加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書畫家創建良好的學習和交流環境。通渭書畫必須要對書畫方面的人才進行系統性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書畫隊伍,政府應采取激勵機制,對藝術家及藝術人才進行獎勵,吸引更多優秀的藝術人才來通渭,不斷壯大藝術創作隊伍,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書畫之鄉發展。另外加強造就書畫氛圍,應從山水、人物、歷史、文化、書法等方面,分門別類宣傳,讓更多人關注通渭書畫。書畫靠活動來推進交流,來促進發展,除了每年舉辦幾次書畫活動還遠遠不夠,應該更多邀請全國著名書畫家來通渭舉辦展覽。
渭農民畫從藝術向產業化發展,但筆者認為要使其產業化的路子走得更遠,需要做大量的工作:1.建立收藏機構,對一些老畫家作品,進行保護性收藏;2.定期舉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通渭農民畫民間藝術節,既可對農民畫進行集中展示和演練,又可擴大宣傳,與全國藝術家廣泛交流3.加強本地初高中和小學等美術教育力量,培養后備力量;4.建設通渭農民畫藝術匯展中心,使之成為全國農民畫創作、輔導、展覽、銷售、理論研討的中心;5.積極探索,加強聯合,使農民畫更深刻的體現產、銷、研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6.加大研發相關產品力度,創造出新型的藝術作品;7.加強政府引導力度,普及群眾參與意識,使通渭農民畫產業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