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紅
在2014年8月的龍泉驛區小學暑期培訓會上,提出了“堅守頂層設計 堅持三性課堂 加強隊伍建設 走向特色發展”的“四二”工作思路,在會議中領導們反復地講到提升隊伍素質,推進三性課堂實踐,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有效途徑。
我作為教導主任,在如何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素質這方面的工作,平時用心不夠,所以,也想趁此機會,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從而逐漸提高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和學校領導商量過后,我與教科室進行協商,制定出了本學年的《教師隊伍培養計劃》,希望通過此次的培訓,對我校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成長有一定的幫助。
一、師徒結對促成長
1.熟悉教育教學業務,節省成長時間
年輕教師平時有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根本沒有時間參加比較系統的培訓,所以,基本上年輕教師的成長與學習是無計劃的、放任自流的,這對青年教師的成長非常不利。
通過老教師帶新徒弟的形式可以讓青年教師在較短的時間熟悉教育教學業務,盡可能地讓年輕教師少走彎路。例如,關于課堂調控、應急事件處理、教師語言、教態、板書等教學常規可以在師傅的指導下短時間得到規范。
2.制定考核制度,互相監督,共同進步
教科室制定出了“師徒結對”活動制度,制度中規定師徒之間每月互相聽評課至少一節,指導交流至少每月兩次,所以,師徒之間可以隨時交流、切磋。對徒弟而言,總想在師傅的指導下盡快成長,所以,面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總是全身心地投入,使出渾身解數;而對于師傅而言,也要不斷學習進步,在工作上不能落后徒弟,否則很難讓徒弟信服。當然就算徒弟真的做得比自己好,師傅也會覺得臉上有光,因為那畢竟是師傅培育的結果。
3.互相學習,交流溝通,因材施教
師徒結對形式一般在同一學科的新老教師之間展開,他們有共同的學科,共同的專業追求,類似的學生群體,所以,在工作過程中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在教育教學時的要求、體會感悟也幾乎相同。所以,在師徒之間流動的教育信息正是新教師所需要的,這對于新教師的培養來說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讓教師愛上讀書
讓學習成為教師的需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隨著信息經濟的日漸迫近,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內容。所以,一張文憑的“保鮮期”已經大大縮短,我們必須及時補充新的知識,才能與時俱進。在這一學年里,教育局提出了“教師共讀一本書,實現美麗教育夢”的活動,我以這次活動為契機,希望教師多讀書,豐富自身的素養。在此次活動中,學校為每一位教師購買了楊東教授的《旁門正道》這本書,書里簡單而精辟的語言,字字鏗鏘有力,直擊教育者的心聲,曲徑可通幽,此書正是告訴我們教育者旁門亦可正道。教師對此書也是很感興趣,說這本書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理論書籍空洞的說教,這本書里說的字字句句都符合實際,而且還舉有例子,讓教師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無味。書在10月發到教師們的手里,在12月底學校舉行了讀書交流活動,每位教師讀了此書都有不同的感受,教導處利用教師例會的時間,讓教師相互交流,談感悟,最終在老師們上交的讀書心得中評選出一二三等級。正如校長在交流活動總結時所說:學校是讀書的場所,真正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讀書愛好者。教育的真諦在于“做”而不是“教”。教師的讀書習慣會影響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其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不管教師讀書難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每一個教師自己應該清楚,作為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讀書人。作為教師,為了學生,為了自己,我們必須堅持讀書。
三、提升教師專業技能,“三筆一畫一話”
在本學期里,學校除了繼續培養教師閱讀的習慣,還注重教師專業技能的培養。學校為每一位教師購買了筆墨紙硯和字帖,讓老師們練習書法,學校上至校長,下至學校后勤人員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寫毛筆字,教師還經常把自己的書法作品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上相互學習,6月初進行了全校的書法比賽,由教師現場書寫,并有評委組當場投票,評選出了一二三等級,學校發放獎品以示鼓勵。活動雖然結束,但有的教師卻養成了習慣,閑來無事總愛提起毛筆寫寫,他們說寫字的過程也是靜心的過程,有時寫一寫毛筆字,也是一種放松的方式……
我們的生活已步入信息化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社會已初見端倪,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精通所任學科的大量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總之,教師需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知識的更新、教法的漸變、學生認知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由“單純知識型”轉向“智能開發型”的人才培養指向,都無時無刻不警示著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現代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將工作與學習融為一體,強化科研意識,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使學校彰顯出自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