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苗
摘 要:現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寶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寶寶們卻變得越來越脆弱,過分溺愛和嬌慣使不少孩子心理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顯得不那么協調。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幼兒長大后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因此,在幼兒期幼兒個性形成的過程中讓他們經歷點挫折是十分必要的,要讓孩子充分感受體驗挫折,正確認識理解挫折,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掌握方法戰勝挫折。
關鍵詞:幼兒挫折;受挫能力;教育必要性;教育方法
一、問題的由來
小朋友們玩“猜猜我是誰”的游戲,請到阿寶(化名)上來蒙眼睛猜。他抬起頭來很自信地大聲說:“小川。”大家告訴他不是的,他就很失落地低下頭,老師請他再猜一猜,他就說不知道是誰,老師說:“因為不知道所以可以猜啊,再說個小朋友的名字,看看對不對。”他就不再開口了,鼓勵他再試一試,他就一個勁地搖頭,不然就是說“我不知道”。最后請他回座位休息一下,他面無表情地回去了。
老師給進步大的寶寶發貼畫,很多寶寶沒有拿到小貼畫,老師說明天還會給大家發的,大家要加油啊。強毅(化名)突然就沖到老師的懷里,眼睛紅紅的,老師問怎么了,他就哭得更大聲了,一直嚷著要老師抱。
這些案例我們常常遇到,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太脆弱了,經不起一點挫折,長大了就會好的。真的如此嗎?我們就這樣任其發展下去,想想現今的新聞報道,在一幕幕令人警醒的案例面前深思——孩子們到底怎么了?怎會如此脆弱?
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縱觀人的一生,挫折無不與之相伴。幼兒期雖閱歷尚淺但也會遇到挫折,如,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滿足、與小伙伴爭執等等。可見挫折也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誰都無法避免。現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孩子自然成為家庭的核心,“眾星捧月”式的教育使孩子們如溫室中的花朵,缺乏克服困難的韌性和面對挫折的勇氣。一旦受挫就會產生畏難情緒,產生心理和行為異常。
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幼兒的心理健康與否對于以后適應社會環境、承受生活挫折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早期挫折教育,讓其經受挫折、擺脫依賴、增強對困難的承受力,對孩子的終身發展十分必要。有研究表明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在3、4歲時發展速度最快,這一時期是幼兒抗挫折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所以,我們在托班下學期就要引起重視。
三、如何開展挫折教育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設某種情景條件,提出某種難題,啟發和促進幼兒動手動腦來解決問題,使他們養成樂于嘗試,勇于克服困難,從而引導幼兒逐步擺脫依賴,培養出一種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當然挫折教育是要根據幼兒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效教育,決不是苛刻的批評、大聲的漫罵和嚴厲的責打或者與幼兒對著干。
1.教會幼兒正確認識挫折
根據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我們通過為幼兒提供一些動畫片,如《葫蘆兄弟》《喜羊羊》《倒霉熊》《米奇妙妙屋》《藍精靈》《史努比的故事》《鼴鼠的故事》《我們這一家》及《巧虎》中的一些故事片段等等,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動畫作品里的故事情節,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了解什么是挫折,逐步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人人都會經受挫折,生活中到處都會有難題,讓幼兒知道懂得面對挫折應當勇敢不害怕,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對困難的克服,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小勇士。
2.利用現實情境或創設困難情境
如日常生活、游戲中小朋友之間產生了矛盾,教師不要馬上替孩子去解圍,而是把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傳遞給幼兒,對孩子的錯誤不能一味地指責,要以積極的語言鼓勵和正面提出要求,從中培養他們正確的態度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對于托班幼兒,教師多以集體教育為主,減少個別點名的批評,教師要幫助幼兒保留面子,通過適當的語言巧妙地讓幼兒毫無負擔地接受教育,讓幼兒感受到老師還是很關心和喜歡她們的。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討論,進行勇敢受挫方面的教育,讓幼兒明白不怕做錯事,知道錯了就改也是好寶寶。
3.樹立榜樣,增強自信心
幼兒最喜歡模仿,也最容易受暗示。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幼兒摔傷、擦傷等情況,老師應盡可能平靜地對幼兒說:“不要害怕,老師和你一起到保健室消毒、涂藥水,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或者說:“沒關系,很快就會好的。”老師這樣的行為給幼兒很好的暗示,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勇敢地對待挫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為,利用榜樣的力量也是幼兒挫折教育的一種好方法。例如,有些寶寶開始不敢獨立上下樓梯或是走小橋,老師在旁邊鼓勵說:“別怕,你行!你可以的!”或者說:“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樣勇敢,老師相信你!”在榜樣的影響下,幼兒會樹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難。
4.家園合作
教師和家長應當在挫折觀和兒童觀方面達成一致,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也一致。家庭和幼兒園雙方目標一致,互相補充,互相配合,共同進行。與家長溝通幼兒在園的情況,引導家長樹立較正確合理的教育觀念,知道從小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性格的重要性,以培養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為終極目標,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向家長們積極宣傳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交流討論挫折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讓他們懂得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挫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我幸福的本能。我們如果能理解“挫折”教育的真諦,幼兒期開始重視這方面的教育,相信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孩子,孩子們的成長將是健康快樂而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