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華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要充當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良師、慈母、益友。教師既要有父母的溫暖、關懷,又要有朋友的真誠、友善,還要嚴格要求。工作中,我總是以此為目標,努力著,奮斗著。
一、立足教學,努力當好學生的良師
做學生的良師是我教學中努力的方向。所謂良師是有高尚的人品,有深厚專業功底,懂得教學方法的老師。工作中,我總是用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在要求學生的同時,我也要盡量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做好表率,當好楷模。
我總是反復鉆研教材和參考書,吃透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教案。上課前還要反復研讀教案,充分做好準備工作。為了讓學生學到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到優差兼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自覺性。為使后進生能夠趕上其他同學,我常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對他們一個詞、一句話地教,不厭其煩。我班的小丹(化名)、小峰(化名)兩位學生由于知識掌握嚴重脫節,基礎很差,考試經常與不及格為伴,但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放學后,我總把他們拉到身邊,耐心地輔導。
二、關心學生,力求做好學生的慈母
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要想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前提是老師必須熱愛學生。師愛在教育教學中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我國教育家夏丏尊也認為:“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工作中我時刻以一顆慈母般的心無微不至地關愛著每一個學生。一個班級,五十多個學生,隔三岔五有人生病是在所難免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會及時送上慈母般的溫暖,或兩句問候的話語,或叮囑不要忘了吃藥,或親自倒上茶水。這學期,我班剛轉來的小勇(化名)同學因患白癜風去南京進行了手術治療。五一假期開學的第二天,我就急匆匆地吃完了晚飯,趕去看望他,詳細詢問了他的病情,并讓他在家安心養病,不用擔心落下的功課。休息了四天,他急著來上學了。我發動全班學生都來關心他,幫助他,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宋瀟強(化名)同學星期天在家摔斷了胳膊,為了不影響功課,星期二他就吊著繃帶堅持到校上課了。從那天起,時刻關注他的病情成了我的必修課。今天問他還疼不疼,明天問他怎么繃帶松了,后天問他有沒有復診……每天中午就餐,我總是囑咐個子大一點的學生攙扶著他走在隊伍后面。放學的時候,我也總是幫他背著沉重的書包送他到校門口,看著他坐上他父親的摩托車遠去。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對學生的關心、愛護贏來了學生對我的信任。他們常常會悄悄地告訴我一些家里的事情:什么爸爸媽媽晚上不管我,一個忙著跳舞,一個去搓麻將,什么別人都說我媽媽現在變漂亮了,什么爸爸昨天打了我等等,而且我還欣喜地發現,學生中也涌現了許多有心人:小俊(化名)流鼻血了,馬上有同學主動為他服務;有人不舒服了,總有學生上前問寒問暖……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潛移默化吧。
三、放下架子,打成一片,成為學生的朋友
教師除了要扮演好“良師”“慈母”的角色外,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六年級的學生生理心理漸趨于成熟,自尊的神經比較敏感,他們對于“手執鞭而行教”早已十分反感,而教師平平常常的一個肯定的手勢,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透徹肺腑的話語往往有可能在他們心靈深處激起感情的浪花。像我班有一段時間,幾個女生經常圍在一起用塑料管編織幸運星。
另外,我喜歡把自己融入學生之中,和他們一起活動。而他們也因為有了我的參與,活動得更積極了。課間活動,我加入到他們跳繩、跳皮筋的行列,也玩得興致勃勃、興高采烈。一次班隊課上,我們舉行了水果拼盤活動。我與學生一起制作,一起評獎,一起品嘗,那歡樂的勁兒至今讓我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