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韻
時代在發展,我國當前的經濟也已經在諸多方面的推動下躍居世界前列。而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賴就是三大驅動動力,即投資驅動、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縱觀我國當前的整體國情能夠發現,包括國家在內的任何組織機構都在進行著大力的“創新”,甚至各個企業的行為都是在相應國家“意志”的號召,唯有全面地、更深層次地激發出創新要素的活力,才能最大程度創造出合作的創新。所謂“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正是我國當前改革發展的全新要求,推動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就是要強化社會利益的引導,以全新的戰略驅動機制的創新,規避風險、激勵人才并促進文化。該文將以此為出發點,對創新機制創新源泉的涌流做初步探討。
自古以來,創新為國家和民族進步提供著不竭的動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但與此同時,一些社會化問題也成為了不得不面對的熱門話題,比如人口紅利、社會福利、資源環境等等,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工業化道路需要尋求新的發展道路,在三大驅動動力的支撐下,以“創新驅動”為首構建新任務的要求便正式被提上了日程[1]。
一、國家創新驅動意識下企業行為的落實
關于一個國家競爭的優勢,曾有無數學者做出過相關研究,其要旨都被總結為是“創新驅動戰略”,其整個發展階段是建立在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之后的第三階段,唯有強化創新驅動戰略,才能為更好地迎來財富驅動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家層面創新驅動戰略目標的發展優勢包括國家資源(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勞動力水平等基本要素,而眾所周知,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就是企業,企業所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生存和發展依賴于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由此能夠推導出,國家競爭的核心力量也可以體現在產品和技術的差異方面,而技術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因此,本文認為,很多國家產生的完整的鉆石體系重在功能的實現,從產業傳統的資源、資本密集型轉化為技術密集型勢必會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與主體的多元化。關于“創新”一詞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認為創新就是一個新函數的建立。對于企業來說,創新就是將從來未曾出現過的生產要素與實際的生產條件相結合,從而構建出新的生產體系生產新的產品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各種復雜理論的產生,創新也有了新的定義,理論上講已經成為了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學術界認為是一種復雜的涌現現象,是一種各主體和要素相互雜糅并作用之后的結果[2]。縱觀“創新”產生與發展的全過程不難發現,其理念始終貫穿于新產品出現的全程,覆蓋面也相對較為廣泛,包括諸多主體和供應商以及消費者。
創新意識的價值取向。雖然創新驅動戰略的參與主體具有多元化特點,然而終歸需要企業以市場化行為進行實踐與驗證。企業對于創新的需求其根本原因是尋求新的發展契機與利益最大化。由此能夠看出,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無限大的商業利益,這就充分體現了企業創新意識的價值取向。
如今,“創新創業”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不僅是對人才進行“創新”意識的灌輸,更是對“創新”價值取向的探索,包含了創新思維過程的塑造與培養。
發展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國家的發展之所以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突飛猛進,無疑全都是依賴于人力資源的力量,人力資源創造了無限的智力資源,而智力資源的產生來源于教育。人才培養作為高校的主要任務,高校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在創新驅動戰略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人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資源,以此來勝任較高水平的工作。企業在“創新”過程中表現出巨大的人才需求。然而據數據顯示,2014年高校畢業生超過700萬人,創歷史新高,大量的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需求與現有的人力資源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差距。高素質人力資源是國家自主創新的保障,因此,建設創新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和各個專業技術人才才是進一步推進社會創新發展的根本。
培育創新文化,創設創新環境。所謂創新,是相對于原始事物而言的,而創新離不開環境。有學者認為,競爭優勢中很大一部分都出于文化優勢,相比于特定的事物而言,文化有著獨特的功能,完全可以以一種信息載體的形式而存在,并形成無形的“信息化慣性”,也就是說,通過文化信息的創新和共享,來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塑造出一種全新形式的“創業文化”。
二、構建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創新機制
以我國的現狀來看,創新驅動戰略完全不僅是要素動力的轉換問題,更多地是涉及到制度的變遷。我國作為經濟和人口大國,并不缺乏人才、技術和資金等,缺少的是能夠將各個要素進行有效整合的相關制度,并且我國科技型企業為數并不少,相對而言文化卻稍顯遜色[3]。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前文已經闡述,而創新驅動戰略需要轉化成企業的行為,才能確保創新更好地落實為一種文化。因此,創新驅動戰略不能僅停留于技術創新層面,更多地是要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并以制度建設作為約束來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
然而,創新機制的搭建,不僅是企業內部創新體系的建立,而是整個大環境相互平衡協調的結果。這個大環境包括了企業、高校、政府等相關機構的共同的參與。通過多方參與下的創新平臺,建立能夠體制間互通的創新機制。
規避風險。在資本市場中,風險具有不可預知性,而風險的分散與規避是所有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實現創新形式的風險規避與市場分擔則會因極其有利于社會共享而更加利于創新驅動戰略的發展。關于風險理論本文在此不作過多分析,總的來說,只有不斷強化相關制度的創新,才能最大程度保證重組之后經濟市場的健康發展。
激勵人才。相關資料顯示,國外一些發達地區,絕大多數的優秀人才都集中在企業,而縱觀我國的人才匯集地不難發現,基本都集中在科研單位、機關、高校等,只有極少數人才分布在企業中,致使我國的經濟市場缺乏人才的支撐。企業對于這樣的現狀也處于無奈的境地,要想更好地改變這樣的現狀,就應當貫徹落實企業的股權激勵機制,全面做好人才的激勵工作,以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為根本目標,確保現代化制度的與時俱進,唯有強化激勵機制的創新,才能更好地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促進文化。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催生了一批新時代企業家,社會文化氛圍的構建,這批企業家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其所塑造的企業家精神正是創新精神的深刻體現,唯有在創新的基礎上,以敢于冒險的膽識、廣泛合作的氣魄、兢兢業業的精神來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才能為企業的創新轉型提供不竭動力。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只有以大局為重,倡導開放性思維,才能實現從傳統靜態模式過度到動態模式的創新。
綜上所述,構建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創新機制已經成為了當前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創新驅動的推進下,財富驅動時代已經不遠。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