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蓓蓓,白曉紅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摘 要]目的:研究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文獻中醫證型的分布情況,揭示其證型分布規律。方法:通過計算機檢索國內有關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文獻,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50篇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文獻進行證型分布情況統計分析。按中醫證型文獻出現的頻數及病例頻數排序。結果:按文獻出現的頻數前10位的證型為:脾虛肝亢、肝亢風動、腎虛肝亢、風痰上擾、肝腎陰虛、脾虛痰聚、心肝火旺、氣郁化火、陰虛風動、心肝虧虛;按病例頻數前10位的證型為:肝亢風動、脾虛肝亢、風痰上擾、腎虛肝亢、脾虛痰聚、心肝火旺、脾腎兩虛、氣郁化火、肝腎陰虛、陰虛火旺。結論:脾虛肝亢、肝亢風動是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最主要證型。
[關鍵詞]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證型;抽動-穢語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852(2015)04-0093-04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的現代文獻研究
康蓓蓓,白曉紅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摘 要]目的:研究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文獻中醫證型的分布情況,揭示其證型分布規律。方法:通過計算機檢索國內有關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文獻,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50篇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文獻進行證型分布情況統計分析。按中醫證型文獻出現的頻數及病例頻數排序。結果:按文獻出現的頻數前10位的證型為:脾虛肝亢、肝亢風動、腎虛肝亢、風痰上擾、肝腎陰虛、脾虛痰聚、心肝火旺、氣郁化火、陰虛風動、心肝虧虛;按病例頻數前10位的證型為:肝亢風動、脾虛肝亢、風痰上擾、腎虛肝亢、脾虛痰聚、心肝火旺、脾腎兩虛、氣郁化火、肝腎陰虛、陰虛火旺。結論:脾虛肝亢、肝亢風動是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最主要證型。
[關鍵詞]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證型;抽動-穢語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852(2015)04-0093-04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曾稱為抽動-穢語綜合征、T o u r et te綜合征(T o u r et te sy n dro m e,T S),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病程中既有運動障礙,又有行為障礙,常與強迫和多動等行為以及情緒障礙共存[1]。祖國醫學對本病病名未見記載,根據臨床癥狀,大致可歸屬于“抽搐”“慢驚風”“肝風”“瘛疭”等病證的范疇。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一定遺傳傾向,可能與多巴胺系統功能紊亂及5-羥色胺功能失調有關[2]。目前西醫多采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但有副作用,家長有較多顧慮而不能堅持。近年來中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且具有復發率低,無明顯毒副反應等優勢,為中醫藥治療本病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但目前在中醫診治方面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辨證分型名稱繁多,不利于指導臨床。因此,對于本病診療標準的規范化研究,十分必要。而對本病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的文獻研究是診療標準規范化研究的前提及基礎。我們借鑒循證醫學理念和數理統計方法,從1998—2013年國內醫學期刊發表的596篇文獻中篩選出含有中醫辨證的文獻147篇,進行證型分布情況統計和評價,得出了以文獻為依據的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證型的分布情況。
1.1 文獻納入標準 納入:1)文獻發表年限在1998—2013年之間(共15年);2)臨床干預因素包括:中醫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3)以臨床療效觀察為主要目的且有明確中醫辨證分型的漢語類文獻。
1.2 文獻排除標準 排除:重復發表文獻、護理類文獻、藥理學研究、綜述類、流行病學研究類、臨床檢驗指標研究類、影像學研究類、并發癥研究類、動物實驗研究類及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文獻。
1.3 方法 用計算機檢索與手工檢索方法,檢索中國知識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 N K I)、重慶維普全文期刊數據庫(C QV I P)。檢索策略:以多發性抽動癥、抽動-穢語綜合征為檢索詞,并組合成不同檢索式進行檢索。
1.4 統計學方法 證型統計采用SPSS 11.0做頻數分布統計。
2.1 文獻中的證型種類、病例數 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147篇,文獻中出現的證型名稱合計89種,出現頻數總計196次,涉及的總病例數8145例。
2.2 異名同證歸類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文獻中記載的中醫證名繁多,不規范,僅149篇文獻中就出現了89個證名,我們將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相同及相似的但稱謂不同的證名進行合并,例如:脾虛痰濕、脾虛痰盛、脾虛痰聚、脾虛生痰、痰濕困脾合并為脾虛痰聚。依據歷年來教材關于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證型的記載,將文獻中的證名歸類,共36組。由此可見,文獻中出現的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證型共36種,異名同證稱謂數量不同,脾虛肝亢證11種,腎虛肝亢證及風痰上擾證均為7種,說明上述證型臨床命名比較混亂。具體歸類情況見表1。
2.3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證型構成情況 本病證型歸類為36個證,按每證的病例數順序排列,計算出小兒多發性抽動癥各證的構成比(文獻中僅有證名而未提及病例數的記錄未納入本統計),由此可見,從病例數來看,前5位的證型為肝亢風動證、脾虛肝亢證、風痰上擾證、腎虛肝亢證、脾虛痰聚證,從中醫證型構成情況看,前5位共5 301例,占65.08%,其中前2位為肝亢風動證、脾虛肝亢證,與表2基本一致。進一步說明,上述2個證型為本病臨床最常見的中醫證型。見表2。
2.4 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147篇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證型名稱歸類后合計36種,出現頻數總計196次,出現頻數≥2的共計24種,其余11種中醫證型出現頻數均為1。由此可見,出現頻次前5位的證型為:脾虛肝亢證、肝亢風動證、腎虛肝亢證、風痰上擾證、肝腎陰虛證,其中脾虛肝亢證及肝亢風動證出現頻數較高,是本病最主要的證型。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證型構成情況:從頻率看,前10位的證型共出現143次,占72.96%,具有絕對優勢,說明這10個證型為本病常見證型。見表3。

表1 文獻中收載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諸證型

表2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證型構成比

表3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證型文獻中出現的頻數與頻率
中醫認為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與先天不足、窒息、產傷、感受外邪、疾病影響、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過度等因素有關。病機為肝血(陰)虧虛,腎陰不足,脾虛痰聚,引動肝風,心火擾動,風痰互擾而致抽動。
147篇納入文獻中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證型合計89種,出現頻數總計196次。將其中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相同及相似的但稱謂不同的證名合并歸類為36種證型,其中醫證型分布主要集中于肝亢風動證、脾虛肝亢、風痰上擾、腎虛肝亢等。從以上結果可看出: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病位以肝為主,涉及脾、腎、心,亦與肺、胃、膽有關,病性有虛有實。依據《黃帝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育嬰家秘·五臟證治》中云:“肝屬木,旺于春,春得少陽之氣,萬物之所以發生者也,兒之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曰肝常有余,有余者,乃自然有余也”;《蘭室秘藏·小兒門》云:“風木旺必克脾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云:“風勝則動”與小兒多發性抽動癥諸證的基本要素符合。在診療過程中中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能夠對辨證的規范化提供很大幫助。
在本次研究的同時,我們也收集了歷年來各層次的中醫兒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教材及兒科會議、行業標準,其中涉及本病的中醫內容相對較少,因此未進行總結。十二五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3]中證候分類為:氣郁化火證、脾虛痰聚證、脾虛肝亢證、陰虛風動證。十二五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兒科學》[1]中證型分類為:肝亢風動證、痰火擾心證、脾虛肝旺證、陰虛風動證。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上述教材包括的6種中醫證型均進入前15位以內,尤其是肝亢風動證及脾虛肝亢證出現頻次列前2位,表明這兩種證型臨床較為常見,與郝宏文、馮兆才臨床觀察相一致。近年來,由于氣候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據文獻報道對風邪犯肺(外風引動內風)這一證型日益重視,現有教材并未包括這一證型,所以教材現有的辨證分型還遠不能包括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全部證型。
實現中醫學標準化和現代化的關鍵是中醫病、證和癥狀的規范,只有病、證及癥狀規范統一,有關證的研究才有可重復性,結論才能可靠確切,才能指導臨床辨證施治。目前我國并未制定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證型分型標準,而臨床上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中醫證候表現多樣,所以現在文獻中對小兒多發性抽動癥諸證的稱謂較為混亂。本研究的目的是對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現代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其中醫證型分布規律,以盡快建立分型標準,適應臨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1] 王雪峰.中西醫結合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97.
[2] 陳江魚.新玉貞散治療兒童多發性抽動癥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3,26(8):76-77.
[3] 汪受傳,虞堅爾.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73.
M odern Literature Study on Pattern D istribution of T raditionalChineseM edicine of Infantile Tourette′sSyndrom e
KANG Beibei,BAIXiaoho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pattern distribution in literature on infantile Tourette's syndrome and discover its distribution.Methods:We searched the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of infantile Tourette's syndrome by computers.And statistical analysiswasmade on pattern distribution of the disease based on 150 literature in fields of both western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Patternswere sorted according to frequen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literature and frequency of the cases.Results: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 hyperactivity,hyperactivity of liverw ith w ind stirring,kidney deficiency and liver hyperactivity,uprising ofw ind and phlegm,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spleen deficiency w ith phlegm stagnation,heart-liver heat pattern,Yin deficiency w ith stirring w ind and heart-liver deficiency pattern were the top ten frequentpatternswhen it comes to frequency of literature,while the top ten patternswere hyperactivity of liverw ithw ind stirring,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 hyperactivity,uprising ofw ind and phlegm,kidney deficiency and liver hyperactivity,spleen deficiency with phlegm stagnation, heart-liverheat,spleen-kidney deficiency,heatcaused by Qi stagnation,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and heatcaused by Yin deficiency pattern when it comes to case frequency.Conclusion: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hyperactivity pattern and liver hyperactivity w ith w ind stirring pattern are themost common patterns of infantile Tourette's syndrome.
infantile Tourette'ssyndrome;TCM patterns;Tourette syndrome
2014-07-04
康蓓蓓(1973—),女,碩士學位,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