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霞
護理倫理學是以識別并解決倫理問題為導向,研究護理倫理的學科,它屬于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護士人員在醫療護理中處于一種特殊角色的地位,經常會面臨各種倫理困境并需要護理人員作出倫理決策,并且護理人員的決策將會對病人的利益和權利有所影響,并且還會對自己護士職責的履行有所影響,所以在護理倫理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 護理倫理決策能力的相關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決策,護士人員在護理工作中也是如此。倫理決策實際上就是做倫理上的決定,判斷過程和選擇過程是倫理決策涉及的兩個主要方面。個人的價值觀、信念、社會文化、法律法規、宗教信仰等都會對倫理決策造成很多的影響,所以決策者的專業知識水平、道德水平以及對倫理理論和原則的掌握情況都會影響到決策者在特定情景中所作決策的正確性[1]。護理倫理決策也就是護士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面對倫理困境時所作的倫理決策,是在護理實踐中對倫理理論、原則以及規范的具體運用。護理倫理決策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決策,另外一種是團隊決策。前者是指由護士人員個人獨立地作出決定;后者是指由倫理委員會或相關團體經過共同的商量、討論之后的決定。
二 護理倫理教學中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現狀
1 課程設置以及安排
通過研究發現,目前我國本科院校護理教材中涉及與學生倫理決策有關的內容相對較少,專業院校有關學生倫理決策的內容只有兩個理論學時,并且沒有實踐學時,而且護理倫理理論教學的兩個學時也大多在大一、大二期間學習[2]。從課程設置方面就能看出對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不重視。據研究表明,臨床護理急需的有關倫理決策能力培養的教育在大部分的高等護理院校中都有所欠缺。但是國外則不同,國外很多高校都極其注重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并把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臨床護理教學中和各臨床學科的學習以及實習中。
2 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進行護理倫理教學的時候,大多還是以講授課堂理論為主,并以案例分析方式為輔進行教學,教學形式和方法相對單一。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但那是對于首次暴露于臨床環境中的護士生們而言的,因為他們會對護士的角色非常敏感,從而對護士作出的倫理決策也會比較敏感,但是當學生已經熟悉了護士決策并且接觸的病歷多的時候,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3 師資力量
通過調查方面,全國的醫學倫理學教師人數特別少,并且這些教師中,一半以上的教師是醫學背景,少部分的教師是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管理學等背景,并且即使是倫理學專業畢業的教師,也大多缺乏充分的醫學知識以及臨床經驗,而基本所有的醫生和護士也并沒有接受系統的倫理學方面的訓練,護理倫理教學中的師資力量太過薄弱。
三 護理倫理教學中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
1 加強防范醫患糾紛的教育
面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的現狀,在護理倫理教學中首先就要對學生加強防范醫患糾紛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在護理倫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有關護理人員的醫德規范、行為規范以及工作制度進行整理總結并讓學生進行學習,從而使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以及對社會、對病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樹立在學生心中,讓學生要正確認識到,在護理服務中不僅需要精湛的護理技術,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護理倫理道德水平。第二,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從患者來到醫院開始就與醫院建立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具有法律效益。所以對于醫療護理活動中的法律法規學生都要充分掌握,并且要能夠明確護士和患者雙方彼此應該承擔的責任、權利以及義務等,并且要結合近幾年中出現的投訴糾紛事件進行法律知識、各種規章制度以及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等內容的學習。第三,加強健康知識教育。健康知識教育不僅是護理的手段,更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在患者的求醫過程中要滿足患者的求知需要,護士人員要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接受患者的病癥以及治療方法,醫學上的猜不準原則和許多未認知的東西要讓患者予以理解,盡量減少出現倫理困境的發生。
2 設置決策的倫理情景
在護理倫理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決策的倫理情景來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在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會遇到多種“倫理困境”、多種需要決策的倫理情景,并且具有千變萬化、復雜多樣的特點,遠遠不是通過教育就能全部涉及到的。但是可以從多種倫理情景中歸納出幾種普遍性的倫理情景。一是病人的要求與自身專業倫理知識相沖突。例如在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給某些胃腸道疾病患者或者接受放療的患者插鼻管以給患者供給營養,但是患者因為自身疾病治愈無望、家庭條件問題或者是其它原因,患者自己拔掉鼻胃管并放棄治療,為了控制患者的病情以及保證患者正常的營養供給,護理人員根據自身專業倫理就應該約束患者的行為,但是卻又會與患者的個人意愿相違背。二是醫療護理措施各有利弊。例如在對生病的孕婦進行醫療護理的時候,如果要控制患者的病情,患者就需要持續服用藥物,但是該種藥物會對胎兒的正常發育有所影響,但是患者如果不服用藥物,則有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三是專業倫理與專業要求發生沖突。例如在工作中,醫生沒有告訴患者就為患者服用了實驗性藥物,從護理人員專業要求的角度來看,護理人員要配合醫生并執行;但是從護理人員專業倫理的角度來看,護理人員則有維護患者知情權、維護患者自身利益的義務。通過讓學生對以上三種普遍性的倫理情景進行了解,使學生掌握面對這些倫理問題時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在日后的護理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能夠作出護理倫理決策。
3 轉變教學方式
傳統的理論講授方式和案例分析方式已經滿足不了護理倫理的教學要求了,這就要求倫理學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上文提到過案例分析方式適合于首次暴露在臨床環境中的學生,案例教學法具有現實性、互動性以及開放性的特點,所以對教師的課程準備以及案例教學的組織能力要求較高,并且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較高的學術水準以及控制局勢的能力等。案例教學中倫理學教師要注重對案例的選擇,最好選擇能反映當前護理實踐現狀的案例典型。其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對案例進行談論,促使學生對倫理決策進行全面并且細致的考慮,不斷鍛煉學生的判斷、選擇以及倫理決策的能力。
案例教學不是護理倫理學教學中的唯一形式,在日常的倫理教學中,倫理學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如小組討論、案例討論、倫理查房、PBL小組討論、公共講座或雜志俱樂部等多種形式。教師也可以把多種方法結合使用,例如案例分析加討論的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兩名學生對某一倫理困境案例進行爭論,讓其他學生進行思考并討論,這種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完全參與教學的過程,又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
4 使學生明確正確倫理決策的基礎以及依據
使學生明確正確倫理決策的基礎以及依據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倫理判斷能力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專業倫理的理論以及原則。生命論、人道論、公益論等都屬于專業倫理的理論,基本原則、自主原則、公平原則、不傷害原則等則是專業倫理的原則。我們可能無法通過這些內容直接解決倫理問題,但是這些理論和原則卻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分析問題,為倫理決策提供一個大的前提。(2)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一方面與專業倫理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也屬于正確決策基礎和依據的重要內容。護理人員可以在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需要給予滿足,使倫理決策能夠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又能夠符合專業倫理的相關要求,還滿足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需要。(3)價值觀。價值觀主要包括專業、個人、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價值觀。護理人員在進行倫理決策的時候,首先要根據護理倫理規范及護理職業規定形成自己專業的價值觀,還要了解患者的價值觀,例如有的患者拒絕輸血就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護理人員在進行倫理決策的時候,要在專業價值觀的前提下適度的尊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
5 使學生掌握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
為了在護理倫理教學中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在教學中倫理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多介紹幾種不同的倫理決策模式,讓學生對這幾種模式分別分析其優點和不足,并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從而使學生掌握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要正確認識倫理問題。其次護理人員要對相關的事實資料進行收集、評價。再次要根據倫理問題,對可實行的方案進行羅列,并對各個方案的利弊進行分析并對每種方案可能導致的后果進行預測。然后要考慮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專業倫理、專業要求及其他多種因素,并把這些內容作為倫理決策的基礎和依據。再就是護理人員要根據自己的判斷或者是通過倫理委員會進行審議,從而作出倫理決策。最后就是要對倫理決策進行實施并評價。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才能在解決實際倫理困境的時候始終遵循著正確的途徑,并能夠讓學生結合實際倫理困境進行靈活的運用,從而做出正確的倫理決策。
總之,目前,護士的責任范圍正在從生理、疾病觀察和臨床護理向心理、整體等方面逐漸擴大,這就要求護士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的護理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更要具有較高護理倫理道德水平以及倫理決策的能力。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是減少或者避免護患矛盾的產生、提高護理效果,適應社會以及臨床護理工作需要的關鍵,所以倫理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在護理倫理教學中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朱磊,張武麗,李金芝,張靜.護生倫理決策能力培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0,19(11):1695-1696.
[2]李秀青,孫立軍,李桂平,侯向華.曹敏.對中職護生護理倫理道德培養模式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48(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