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興
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強化創新意識,營造創造氛圍
創新意識是創造性思維的出發點。它包括創造的愿望、動機或意圖,簡言之,就是渴望創造。這是一切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活動的前提條件。為此,我們應全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形成教學的民主性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
如果老師的頭腦中留存“師道尊嚴”的思想,常以先知先覺的權威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那么,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配合教師完成預定教學方案的工具。久而久之,學生的創造性肯定會受到壓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能變得空前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才能激發出來。
2.形成集體的創造性
為了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應該設法形成創造性的班集體,在班級內形成創造性的氣氛,使全體學生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創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勵。這樣的班集體一旦形成,不僅能較好地開發個人的創造性,也能開發集體的創造性。
營造一種寬容理解的民主氛圍,既能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又能使學生消除錯誤和失敗的心態,自由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鼓勵大膽質疑,誘發創新萌芽
愛因斯坦曾經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教學上或實驗上的一個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和想象力。”學生大膽質疑,是積極主動學習的精神體現,是愛動腦筋、勤于思考的體現。
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盡快帶著問題進行觀察、閱讀、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把質疑問難作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應該熱情地鼓勵,正確地引導,使學生從“敢問”逐漸過渡到“善問”。同時,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思路,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啟迪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自己分析事物的現象,不斷提高學生質疑的質量,從而帶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使創新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得到萌發和舒展。
例如,在教學《跳水》這篇課文時,有的學生提出了疑問:“如果這個孩子不從橫桿上跳入水中,用其他的方法能不能救他呢?”我讓學生根據當時的情景,列舉了種種假設。一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討論結果使同學們認識到“跳水”是拯救孩子唯一可行的方法,從而更體現出了船長的冷靜機智,使學生加深了對人物性格和文章內容的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從質疑開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努力去解決問題,這“見疑─質疑─釋疑”的過程,既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又是訓練創新思維的過程,更是學生增強創造能力的過程。
三、廣開創新思路,運用創造方法
廣開思路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能根據教學內容經常安排一些富有創新的小片段,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其運作方法可以是以下幾個方面:
1.抓詞語訓練
比如,為了訓練學生對詞語掌握的熟練程度,讓全體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幾組同音字,比一比,看誰寫得多;為了訓練學生觀念的流暢,讓學生舉出某些屬于同類的東西,如,能燃燒的液體(汽油、煤油、酒精……)通過這種訓練方式,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快速反應力,而且學生從中可以提高創造力。
2.抓聯想訓練
聯想包括假想、續想、擴想等。它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寬、更廣的領域,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指導方法有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擴想,抓省略處引導學生補想,抓文末引導學生續想等。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中,“負荊請罪”這則小故事寫得較簡單。在教學中,老師可誘發學生創造的興趣:“廉頗向藺相如請罪時,兩人會說些什么話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學生都高聲回答:“想。”“但書上沒有寫出來呀,請大家創作出來好嗎?”──這一設計點燃了學生創造的火花,大家興趣濃郁,各自寫下了精彩生動的對話片段。
3.抓轉換訓練
轉換是指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多向性等。指導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及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學完《撈鐵牛》后,教師即可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假如不用懷丙和尚的撈牛方法,你能想出比懷丙更好的方法嗎?讓學生根據當時的情境,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進行思考,說出方法。從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創新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創造活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就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