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玉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嶄新的學習理念、學習方式、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運用探究式學習,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刻苦鉆研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探究性;小學數學;課堂;應用
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成為擺在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給學生提供最大的發展空間;在課本知識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又提出了“探究性學習”的概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主動性、參與性、探究性、實踐性、合作性;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簡單的接受、模仿、配合、服從等被動式思維。傳統的教育弊端在于傳遞課本現成知識,忽視學生內在生命中的主動精神和探究欲望,學生獨立思索、自我探索、創造性思維得不到鍛煉甚至深受壓抑,不能體會思維、獲得、實踐、創新過程和喜悅??梢姡抡n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作為課堂教學重點是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學習成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呢?
一、了解“探究性學習”含義
探究性學習是相對于傳統接受性學習提出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自己通過收集、整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知知識產生的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形成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解決了傳統教學簡單的講授—接受、提示—模仿、記憶—復制等被動狀態,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身臨其境,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理解、應用、探索、創新中獲取新知識,學生的思維在探尋答案,在實踐過程中或解決問題中找到答案。
二、精心創設情境,激發探索欲望,培養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傳統教學中,所有講述的問題都是老師提前設計好的現成的,教學過程只是簡單機械地呈獻給學生,學生不知問題在哪,也不知道解決這個問題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探究性學習就是要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書本知識與生活相關聯的生活情境,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解決問題,從而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挑戰性。例如“比例尺”教學,老師一上課,拿出一幅地圖,讓學生考考老師:同學們,過去都是老師考你們,今天換換角色,由你們考考老師。你們用直尺任意量出兩地的距離,老師都能準確地知道兩地的實際距離。學生丈量、報數,教師一個個作答,學生對老師神奇的答案所征服。帶著好奇和疑問,教師提出了新課題“比例尺”。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思維,又從自己的城市丈量到北京到倫敦的距離,在問題的逐一解答中,學會了比例尺的概念和應用。
三、注意合作探究,在合作中達成共識
探究性學習講究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成為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小學生智力水平不同、學習基礎不同,把好、中、差幾種學生結成小組共同學習,可以解決差生跟不上走、好學生跑得快的問題,也體現了新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些弊端,有的學生以為問題挺簡單,懶得思考,比如,長度單位的換算,圓角分的換算;遇到難點,部分學生又不動腦筋,跟著別人的思維走。比如,圓柱體積的計算、行程問題的計算;還有的小組發言總是一兩人,不給其他人機會。等等。所以,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學生的事情,這也是一門藝術,老師要注意發現問題,及時調節,及時掌控,好好研究實施。(1)要限時限地,在單位時間里找答案;(2)教師要提示學生問題的難點疑點,讓學生帶著問題討論探究;(3)要求教師傳授合作技巧,分層次解決問題,簡單問題和難點問題由不同學生承擔;(4)培養學生聽、講的能力,別人發言時注意力要集中,別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別人對自己提出不同意見,要先聽再講明自己的理由。
比如,混合運算,有括號的混合運算,先算小括號里邊的,再算中括號里邊的;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同級運算從左到右依次運算;兩級運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同學們展開討論,出現了不同的認識;老師指導具體操作,看驗算結果,澄清錯誤達成一致,教學生記住規律。知識的掌握都是在學生合作研究探討中進行;能力的形成在計算對比中培養。
探究式學習,恰恰符合數學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探究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興趣去學,親身參與探究過程,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探究空間,讓學生放手去做,只有這樣,才能養成在復雜環境中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去認識、發現和創造,以適應未來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自我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