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楠
摘 要:寫好作文有多種訓練途徑,講故事,聽故事,編故事,裝一腦子故事,鍛煉了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了兒童的創造能力。
關鍵詞:作文;聽說讀寫;故事
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童話、動漫、電影、電視陪伴著你;跟家長旅游,山水文化滋潤著你;自己的生活,小伙伴們的經歷,所見所聞,還有課本課外讀物。夢幻般的童年,十年的生活有多少故事啊??墒?,寫一篇三四百字的作文,卻成了孩子們的苦差事,小學作文教學依然是個難以跨越的難關。
其中一個原因——心中沒有故事。我輔導過一個五年級的女孩子,每次她媽媽都在旁聽。說道母愛的話題,竟然一個故事都想不起來,媽媽也搖頭。我提醒她,雨雪天氣媽媽接過你沒有?好吃的東西媽媽留給誰啦?每天媽媽給別人打工累得筋疲力盡,可三頓可口的飯菜是誰做的?媽媽接著講,有一次冬天暖氣停啦,孩子凍醒啦,一摸,火燙,不到天亮背著孩子去醫院,自己下樓還崴腳了,走路一瘸一拐的。還有一次帶孩子到蒼巖山旅游,孩子爬得快,人又多,一會兒不注意看不見影子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邊喊著孩子的名字一邊抄小路走到前面攔截,尋到時,正在橋下的溪水邊玩石頭。孩子聽得入迷,不住得搖頭,在她記憶里,好像沒有這些往事。
故事,有三個來源:一是自己的;二是聽說的,別人的;三是讀書看報看電影看電視以及網絡資源得來的。怎樣讓孩子儲存故事,心里裝滿故事呢?
一、要孩子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用文字留下記憶
我孩子大學畢業都工作啦,也幾次搬家,可裝在木箱的一大堆日記本是無論如何不能丟棄的,那是她開始學話學寫字就留下的記憶。從童話世界,到紅樓夢,還有幼年時最熱播的瓊瑤電視劇記憶,在發黃的日記本里都能一幕幕呈現,清晰而生動。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學會了感知生活,學會了品味人生,讀紅樓夢《葬花辭》知道落淚。同時瓊瑤小說的詩意般語言也在語言學習中“潤物細無聲”。寫日記成為習慣,再累晚上也要寫。文筆的磨煉,精神的豐富,給寫作插上彩鳳雙翼。眾所周知,《魯迅日記》也是研究作家的重要資料,日記體的《狂人日記》更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
二、要有意識地強化孩子的“故事情結”
出門散步、看電影、看電視、走親訪友、旅游、上網,教給孩子關注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在有心人眼里,人人都是故事的主角。我們說觀察生活,培養一雙慧眼;體驗生活,鍛造一顆靈心;講述生活,練就一口鐵嘴;記載生活,打造一支生花妙筆。在讀書、觀察、體驗、講述、寫作中,孩子有了“故事情結”,裝在腦子里,記在人生里。聽、說、讀、寫的功夫就慢慢“煉鐵成鋼”啦。優秀作家無一不是故事高手。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里面的故事幾乎都是我親身經歷的,可為什么自己寫不出來,作家高滿堂寫得栩栩如生,真切動人,關鍵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愛情的,土地的,成長的;鄰居的,家人的,朋友的。每個人都有故事。人生不就是故事的連接,社會不就是故事集嗎?
三、有意識地讓孩子給你講故事
一個人講故事的能力是個思維能力的鍛煉,提煉概括,鋪敘講解,還得形象生動,娓娓動聽,感染聽眾,打動觀眾,有對人心理的揣摩,有對場景的綜合把握,所以講故事的訓練是全方位的。教師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要給孩子們創造機會,提供平臺,讓他們展示自我,張揚才華。語文課前幾分鐘可以輪流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機會,每周可以開展一次故事會等。古典名著《西游記》《水滸傳》,眾所周知,不是一個人的作品,而是流傳在民間故事的匯編,作家是把那些故事加工、提煉、升華,賦予文學性,才成了我們看見的樣子。而中國上古文學基本就是神話傳說——關于神的故事,關于人與神的傳說。
四、家長老師要多給孩子講故事,讀《故事會》,開故事會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誰家孩子成了“故事大王”,作文啊語文啊,老師家長就放心啦,說不定冒出一個小作家,也未可知!世界名著《天方夜譚》又叫《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間流傳極廣的故事,收集了243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如果不是那些民間故事大王們口口相傳,怎會有今天的百讀不厭,百聽不煩。英國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六歲的孩子愛聽故事,爸爸講得繪聲繪色,兒子聽得如醉如癡,就是假期也不放過爸爸,爸爸遠行只好以寫信的方式給孩子繼續講,1907年,他寫給孩子一扎信,就成了后來童話《柳林風聲》的基礎。
讓孩子心里裝滿故事,讓孩子喜歡聽喜歡講故事,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的責任,教孩子們編寫故事,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又是教書育人的職責所在。作文教學是個立體全方位工程,素材是基礎,沒有內容空洞無物,不會是好作文;表達是技巧、敘述、議論、描寫、說明、抒情,各種表達手段得在實踐中歷練,講故事恰恰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作為作文訓練的途徑之一,我希望語文同仁們一起嘗試。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