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波
相信每一位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相比高年級的學生學習繪畫的興趣會更濃厚,更喜歡上美術課,而且他們畫出的作品不受固定思維模式的限制,更具有想象力和創造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到了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他們的繪畫熱情便開始出現下降,美術課本上的內容漸漸不受歡迎,美術課似乎變得有點兒“難上了”,這時候他們的繪畫不再像低年級時那樣充滿童真童趣,而是更加追求“像”的狀態,在他們眼中低年級的畫已經變得很“幼稚”,他們開始追求繪畫中的寫實技巧,可以說這時候的他們已經處于一種由兒童畫向成人畫的“轉型期”。
可以說這一現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各國早期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研究和探討,我國早期的美術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關心這一問題。十幾年來,我從教學的第一線上,也做了相關的研究和思考,并得出一些認識和啟示。
首先應該認識到,兒童繪畫的“轉型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必經時期,是一種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繪畫現象,它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和生理的不斷成熟、審美觀的完善、知識面的擴展而發生的必然性轉變。這時候他們的繪畫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天馬行空、恣意馳騁,而是更加趨向理性和邏輯性。低齡時期的繪畫相當于兒童的一種言語表達方式,他們通過繪畫表達思想、情感和故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不斷進步,寫作漸漸取代繪畫擔負起這一職責,而此時的繪畫只能重新回歸到其本真的審美功能上來,這也是造成高年級學生繪畫興趣降低的一個原因。再者,到了五六年級,學生的審美意識逐漸形成,他們能夠更好地體會一幅畫的情緒和氛圍,他們不再滿足于兒童時期故事型繪畫的表達,轉而開始注重寫實,注重對具體形象的細致刻畫,表現手法上也開始打破二維的限制,而追求三維的真實。這個時期的學生繪畫主觀上希望描繪得更加逼真,而客觀技能上卻又顯得力不從心,往往會出現構圖小氣、造型呆板、畫面拘謹、進步困難等現象,他們經常反復涂改自己的畫作,使作品失去了兒童畫原有的童真和童趣,從而使他們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自信心不斷受到打擊,繪畫的興趣也就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好多家長受功利心的驅使,過早地逼迫孩子學習素描、水粉等專業而枯燥的成人美術教學內容,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嚴重地影響到孩子的美術學習興趣,甚至將兒童的美術才能扼殺于萌芽狀態,這也讓兒童繪畫轉型期面臨又一挑戰。
然而,多位當代繪畫大師的童年繪畫成長過程也從另一側面證明,這一特殊的轉折時期并不是橫在每個學習繪畫孩子面前不可逾越的鴻溝。西班牙繪畫大師畢加索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當美術教師的父親給他一個嚴格的訓練和很好施展繪畫才能的空間,在畢加索9~10歲的速寫中,人物和鴿子已顯出了名家之姿,當他的年齡進入繪畫轉折期的時候,他的繪畫水平早已超越了與他同時代的20歲或30歲人的創作水平,這當然是畢加索本人的天才造就的,但是,我們從教育的角度思考就會看出:畢加索父親的慧眼和獨特的指導方法,是使畢加索這樣天才的苗子得到發展的良好土壤。
如何讓學生順利渡過這充滿困惑的繪畫“轉折期”呢,我覺得,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良好的教學氛圍,活用美術教材,因地制宜,變更一些學生不喜歡的課程,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寫生課或卡通畫課,難度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鼓勵學生繪畫中的每一點進步。其次,還可以通過豐富學生的繪畫表現形式來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比如讓學生嘗試進行版畫、剪紙、民俗畫等的創作,讓學生體會不同材質展現的多樣的藝術表現力,在作品評價上摒棄成人畫的標準,為擁有童真童趣的畫作鼓掌,激發孩子的創作熱情。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眼界,多欣賞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民族的、民間的供給學生的藝術營養,可以開展“大師畫我也畫”活動,讓他們在觀察、欣賞的基礎上再臨摹、創作,縮短他們與大師的距離。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