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彬
所謂“四兩撥千斤”,其實并不是真的四兩能撥千斤,而是及時引導、及時借力,也就是借力打力。
一提起作文,學生、老師都頭痛,學生普遍怕寫作文,厭煩作文,提起筆找不到可寫的,有了材料又不知從何寫起,至于中心、詳略自然就更談不上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找材料還得歸于生活。從生活中來,到作文中去。而小學生的生活,相當一部分是課堂學習,所以,課堂學習是小學生生活中的重要資源。同時,說到積累,更多學生的積累也主要從課本中來,從課堂中來,到作文中去。
前幾天,我聽了我校一位老師上的“改寫《贈汪倫》”一課就很有感觸。課堂上,老師牢牢把握這樣的原則:從課本和生活中來,到作文中去。老師先是讓學生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文(《黃鶴樓送別》)對照,了解了古詩改為記敘文的經過,之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贈汪倫》,老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了解了詩意,想象了畫面、場面,感知了人物的感情,因此,表演時言之有物,“演”之有情,這其實就是“語”(口頭為語)。
這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不會寫作文,但口袋縫得特別好,于是老師表揚了她,并請她教大家縫口袋,于是,她認真地講解,為了讓大家聽清楚,她講得很具體。最后,老師說:可能還有人沒聽清,你寫下來吧!大家想:這不就是一篇作文嗎?
其實,我校這位老師在課堂上也做了這件事:學生有感情地表演,寫下來的那不就是作文嗎?這樣一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習作。
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樂趣,使學生下筆有神,樂寫、善寫作文呢?筆者有這樣一點感想: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這樣就能于不知不覺中完成寫作。
“文學貴為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文為心聲的道理。現實中,有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認為要寫有意義的事,要寫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影響頗大的大事,而對于雞毛蒜皮、瑣碎小事則感到無必要寫,沒有內容寫。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學生對生活缺乏體驗,心中缺少對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作文無從下筆。
其實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寶庫,我們身邊每天發生著不可計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日憶”,即每日一憶,對當天發生的事情進行一次回憶,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為作文素材。有的學生覺得事情不少,可惜沒有意義,不能寫成作文。因為他對“有意義”理解很狹隘,以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義。其實不然,凡是對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如,因為我上課講話、插嘴,不遵守紀律,被老師批評了,這是壞事,但是有意義,它使“我”認識到我沒有遵守規則,不尊重老師,還影響了別人聽課;班里的兩名同學打架,這是壞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中的場景太感人了,我哭了,還讓我想到了……;今天看到同學的爸爸媽媽都來接他,我哭了,因為我想爸爸了……
引導學生把這些事情記敘下來,因為真實,因為有感,所以就能輕松完成,寫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這樣,學生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起來,這就為作文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材料寶庫,不再為無事可寫而發愁了。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筆者相信,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多思考,巧引導,一定能培養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