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不斷發展的必要教學方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說這兩個部分的教學包括了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會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進步,而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也會幫助學生提高其閱讀能力,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并且相互依存的。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問題,通過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地研究討論,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使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與質量不斷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結合
寫作作為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部分,同時閱讀能力又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將兩者進行有機整合,才能達到降低教學難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隨著我國小學語文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顯得更加迫切和有必要。我們從以下幾點分析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措施。
一、閱讀教學與寫作選材的結合
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課堂中,作文素材高于現實生活。所謂文學,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也就是說,寫作的基礎,在于它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性。小學作文不講究虛構,不涉及小說題材,因此,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也更加緊密,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選擇寫作題材的時候,一定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以小見大,取材不宜太廣泛,抓住生活的某一個細節,小題大做,并總結出一定的哲理和啟示,是小學作為訓練中應該遵循的準則。我們也可說,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文學世界,這個世界中人與家庭,社會與生活都成為寫作的素材,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以生活為寫作題材的文章,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它是我國小學語文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課,尤其是文章中描寫父親送“我”上車又折回買橘子的情境,讓人們記憶深刻,感動至深,正是因為其寫作題材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生活寫照,因此,更加容易打動讀者。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提問和引導,切記不要將課文與寫作獨立講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逐漸提高其作文選材的能力以及對于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
二、閱讀教學與作文建構的結合
人們在閱讀和欣賞的時候,更容易被文章情節所打動。因此在確定了寫作題目、寫作素材的前提下,建立一個完整、清晰的文章結構是很關鍵的。從目前我國小學生高年級寫作的情況來看,其中一部分學生對寫作的順序依舊不能夠很好把握,常常是在思路還未理順清楚之前,就已經動筆寫作了,想到哪寫到哪,這不利于學生構建良好文章結構的能力培養,從而導致了文章中常常出現漏洞和順序不合理,這要求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引導學生在動筆之間,先確定寫作大綱,確定重點論述的內容,同時兼顧首尾呼應的問題,文章要具有整體性、連貫性,不應該出現拼湊或者是斷檔的感覺。文章要有主題思想和中心論述問題,詳略要安排得當,結構清晰,這樣才符合作文最基本的寫作要求。
而閱讀對于學生的作文結構建立能力的培養有著直接的作用。以教材為例,經過精心挑選的文章都具有良好的文章結構,比如說在《社戲》當中,其中心思想為通過作者與小伙伴偷看社戲的經歷來表達孩子的質樸與單純,表達作者個人對自由的憧憬與向往。這樣的文章結構使文章的思路清晰,主次分明,使學生很容易感受到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對文章結構進行充分合理的分析,使學生可以在課文學習的過程當中了解正確的文章結構樣板,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在閱讀水平提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閱讀教學與仿寫擴寫結合
語言的學習,實際上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人們最初語言的形成就是從模仿開始的,一個人在嬰兒時期,其能夠通過對外界聲音的感知,來實現其語言能力的提高,而對于寫作而言,就如同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一樣,不斷地模仿和學習,是建立其高水平寫作能力的基礎。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地引導和鼓勵學生去模仿、去擴寫。在閱讀之時,遇到相對簡單的句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在充分理解文章之后添加一些合理的修飾性、限制性詞語,使原句的表達更為豐富與準確。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合理地將讀與寫相結合,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不斷推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劉立雙.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2(33).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