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林
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的內容并不像其他的各種學科一樣界限劃分明確,它有自己獨特的特色,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超越了傳統的學科系統和邏輯體系,不管是什么主題只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潛在教育價值都會成為綜合實踐課的內容。這是一個以能力為主的科目,這是一個回歸社會、奉獻社會的科目,它有自己獨特的“秉性”。
摸清其“秉性”需搞清楚怎樣才能調動學生探索、實踐、創造和探究的興趣,這樣這門課才會讓學生真正地學到東西,回歸社會,奉獻社會。本文將從“身邊小事,家鄉真情”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情感、“近處為先,回歸自然”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學問、“走出教室,步入社會”培養學生自主選擇生活和主動展開探究。
培養能力,回歸社會不是一句空話,這是在學生選擇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基礎上為學生的進一步提高提供的平臺,是學生為以后步入社會鍛煉能力的一個橋梁,是學生推進自己快速融入社會,對自己整體認識體驗的一個發展。我們怎么讓學生去提高對綜合實踐課的興趣,鍛煉能力回歸社會呢?
一、身邊小事,家鄉真情
要從身邊出發,通過貼近生活的選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注重知識的獲取以及能力的掌握和情感的教育相結合,開發能力、培養興趣。因此,其學習的主要內容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經驗,所以通過身邊的小事中去選取學習的課題,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才是學好綜合實踐課的原動力。選取課題時應該使課程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小事以及社會中的實際相結合,縮小課題與學生生活的差距,為學生、課題、社會搭起一座橋梁。
二、近處為先,回歸自然
生活和大自然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大自然中包含萬象,小學生抽象思維還沒有建立,主要是感覺生活和感覺社會,社會自然可以使學生不斷增強自己的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感知。生活課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說過“生活即教育”,這句話在小學綜合實踐課感觸最深,要從近處著手大力倡導生活的教學,“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以生活為課堂?!蔽覀冎灰龅搅艘陨鐣閷W校、生活為課堂,就可以擁有豐富的硬件材料、樸實的教學方法、自然的教學工具、優秀的教學環境。生活在不斷變化,生活也無時無刻不包含教育的意義,綜合實踐課同時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不能沉溺在以前的舊課題中,要不斷與時俱進創造新的、符合社會發展的課題,從生活近處著手,回歸到社會、回歸到自然。
綜合實踐課通俗來說就是一個生活過程課、自然體驗課,應該在生活和自然中進行,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實踐和創作,注重教育向生活、向自然的回歸。
三、走出教室,步入社會
學校只是一個學習的場地而不是學習的全部,學校之外學生學到的可能才是最純真的知識,我們不能將學生圈在學校中,要奏響學校、家庭、社會三部曲,實施全面教育。學生在走出校門、走進家庭、體驗社會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收獲更多的知識,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知識。學習的地點和途徑要因地制宜,學習的方式要兼容并蓄,通過體驗社會,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知識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
通過開設了一段時間的綜合實踐課,我發現這些課程還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更加融洽,隨著教學地點的轉移,學生的心態也放松了不少,心情也變得愉悅,師生的關系不再像傳統課堂一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精神,小組合作的機會多了起來,彼此間的了解溝通更加頻繁,從而保證了課堂質量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
學生對綜合實踐課有興趣,所以每一次參加綜合實踐課程,都會通過上網或者讀書來獲取相關知識,并且自己會提前實驗,養成了積極主動的好習慣,這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我相信這個習慣可以延伸到傳統的科目。
小學實踐課程讓學生回歸了生活,進入了自然,體驗了社會。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立足課堂課外相結合,生活知識與課堂理論相互補的教學思路,既能被廣大的教師所認可,又能為全體學生所接受。我希望在不久的以后,這個課可以成為一個特色,一個成為全體學生喜歡而且又有效地學習生活的課程,體驗社會的教程,感悟自然的過程。
編輯 李 姣